姜晓丹:勇敢创业 实现梦想
姜晓丹,1991年免试进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96年直读本系的硕士研究生,1999年3月毕业后创立北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总裁。
对于如今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姜晓丹说:“每个年轻人的心中都充满了美丽的梦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人的梦想会变得黯然失色。我想只要坚持不懈,你心中的梦想终究会实现。”
学校:梦想开始的地方
故事开始于1997年春,在“三八”节舞会上,他和几个同学在闲聊中决定要“一起做点事情”。此后,他们就经常凑在一起做一些研究、想一些点子,并选择了“集成化办公桌面环境”的课题研究,还基于研究成果一起开发了一个办公自动化系统。因为一共有7个人,因此他们就把这个系统叫作“北斗”。后来,这套系统参加了学校的软件大奖赛,获得了一等奖,并得到了上万元的奖金,这成为了姜晓丹淘到的“第一桶金”。
“这样的技术学习和研究过程持续了一年多,在临近毕业的时候,我们都突然感到一种危机:如果我们就以毕业为终点,我们庞大的开发计划和即将问世的产品很可能胎死腹中,这未免太过可惜了!”谈到当初的创业想法,姜晓丹这样说:“于是大家开始考虑一起先开一家公司,我们笑称‘挖一个坑,然后大家都跳进来’。”就这样,包括姜晓丹在内的10名同学共同出资50万元注册了“慧点科技”,期望“激扬智慧、点划明天”。
社会:现实与梦想的激烈碰撞
真正一头跌进商海之后,姜晓丹才开始意识到做企业竟然是如此的艰难。在“慧点”刚刚起步到逐渐发展壮大的那段时间里,艰辛的程度难以言表。50万元的创业资本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不小的数目,但对于一个高科技企业,尤其是还处在研发期的企业而言却是微不足道的。开业购置设备和装修花去了5万元,每个月房租支出2万元,虽然每个月仅给股东800元的生活费,但工资杂费支出仍要3万多元,还有各种各样的支出……仅仅一年多的时间,1999年底公司出现了一次严重的现金流断流。
“虽然我们可以停发股东的工资,但员工工资可是一分钱也不能欠的呀!我还记得连续3个月,每个月支付工资的日子都成为我最黑暗的一天,我至今仍忘不了那段时间早上起来坐在床边,打电话向家人、向朋友四处借钱时,在我脑子里涌过的绝望和悲观的念头。”痛定思痛,经历了挫折后的姜晓丹明白了办企业的道理,明白了现金流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技术和资本的有效结合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他带领“慧点”的管理团队又走上了艰难的长达两年的融资之路。
融资的过程,也是一个销售的过程,是要把公司进行重新包装后,将其中的一部分股权作为商品销售给投资者,以获得企业的发展资本。“融资的过程,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总结公司的历史、提炼我们的优势、明确‘慧点’的定位和展望我们的未来。融资的过程是艰苦的,你需要迅速掌握包括企业战略、财务、人力资源等等在内的大量的管理知识,并充分把握自己的优势,写成有足够说服力和可以执行的商业计划书。更重要的是,你要有充沛的体力和坚韧的意志去面对一个又一个挑剔的投资者。”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经过几十个不眠的日子,经过十几稿的商业计划书,终于有一个国际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与“慧点”达成了投资意向。但是,事实又总是那样残酷和无情,IT业经过一段绚烂的泡沫阶段,迅速跌入冰冷寒凉的低谷,经过一年努力所换来的投资意向书也永远地停在了纸面上。“不是没有过想要放弃,不是没有过觉得梦想就要破灭,但是有一个小小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告诉我:坚持,只要坚持,你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后,姜晓丹重新抖擞起精神,调整了公司的规模和方向。又是一年春夏秋冬,在新的一年春天到来的时候,在IT行业一片冰冻的时候,“慧点”却以1.4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估值成功地获得了2800万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
“慧点”:实现梦想的舞台
从50万元注册资金到5500万元总资产,从十来个人七八条枪到150多人的专业化软件企业,从清华园里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到今天初具规模的“慧点”科技体系,已经形成了包括上海分公司、广州分公司、清华慧点知识管理和商业智能联合实验室、广东南海联合软件研发中心、紫光慧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内的面向全国市场的公司架构。今天的“慧点”已经成为电子协同和电子政务软件供应商,并被选为中国电子政务IT百强企业。
在谈到“慧点”今天的成绩时,姜晓丹说:“回顾过去近5年的时间,我清楚地看到,只有一个勇敢的梦想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不论风雨坎坷都能保持对它的执着和坚持。这么多年,“慧点”不再轻狂,变得更成熟了;不再浮躁,变得更沉稳了。而我也从创业初期那些单纯的热情,逐渐变为更多的责任;对股东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如今,姜晓丹梦想着把“慧点”打造成一个著名的高端应用软件品牌;梦想着让“慧点”成为中国最好的软件企业,让软件实现真正的产业化,让信息技术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