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政治家 > 正文内容

是什么成就了汉武帝?

2017年03月25日
 
 
  提起汉武帝,不少人首先会想到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评价,“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不过,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颇高。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内修法度,外攘夷狄”八个字来概括他的功绩,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称颂其“雄才大略”。汉武帝的治国用人之策对当下有何借鉴意义?   ◆用儒学奠定文化心理基础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他继承了“文景之治”的全部历史遗产,其中既有社会稳定、人心归向、经济富裕的优势,也有制度残缺、国家控制能力较弱的遗憾。不屑于追求稳定和“守成”的汉武帝为摆脱这一困境,采纳了董仲舒“更化求治”的建言,积极推行改革,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主导统治思想,从而奠定了国人的文化心理基础。

  汉武帝时代影响最为久远的文化政策,是确定了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中国历史悠久,但汉武帝之前并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文化体系。汉武帝实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重大文化变革,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儒家学说成为全国上下共同遵守的一种价值体系,是国家统治者制定方针大略的基本依据。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

  汉武帝时代在文化方面的另一重要举措是兴太学。秦始皇曾用焚书坑儒等暴力手段强制推行法家思想,却以失败而告终。汉武帝在这一点上远比秦始皇高明。他采纳了董仲舒等人的建议,设置了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在太学里讲课的老师当时称为博士官,且清一色选择了儒家经师。

  太学里唯一被批准使用的官方教材是儒家经典。太学生从全国各地精选而来,在学校里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每年考试一次,只要有一部经典考试合格了,就可以出去做官,成绩特别优秀的可留在皇帝身边,当时称之为郎官。郎官级别不高,但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才干,进而得到皇帝的赏识。

  汉武帝虽然没有用行政命令规定青年人学儒学,但他把读儒家经典和做官联系在一起,不仅增强了青年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得儒家学说的地位空前提升。

  对于身在官场的人,汉武帝用什么方式让他们学儒学?以前朝议的时候,各家学术观点甚至包括民间俗语都可以作为议论的依据,尊崇儒术则限定官员只能用儒家经典作为回答问题的依据。这样一来,一些不懂儒术的官员,为了获得发言的机会,也必须自觉学习儒家经典。这正是汉武帝的高明之处。

  ◆善“借智”者成大事

  古人云,“下君之策尽己之力,中君之策尽人之力,上君之策尽人之智”。智者善借人智。善借他人智慧的人,往往能集众人智慧于一身,办众人无法办成之事,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汉武帝治国,有许多过人之处,其中尤以善于用人为世人所称道。

  对于汉武帝尊崇儒术,我们还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汉武帝和董仲舒有所不同。作为儒学宗师的董仲舒有着强烈的儒家情结,他上书建议尊崇儒术时说过,凡是不符合儒家经典的学问,都要由朝廷出面予以取缔。汉武帝则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在他看来,只要有利于统治的学问都可以拿来用。兼收并蓄,有容乃大,使抱有不同理念的英豪俊杰各尽所能,是汉武帝成就盛世大业的人才保障。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求全责备,反映了汉武帝的明智。汉武帝时代的政治精神是外儒内法。尽管汉武帝在公开场合倡导儒术,但对于儒术之外的学问并不排斥。比如,像张汤、桑弘羊这样的大臣,都是带有法家思想倾向的人,并不是儒家阵营的人,但一样被汉武帝重用。汉武帝所确立的国家基本统治方略,为汉代后世皇帝所尊崇。汉宣帝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是一个真正喜欢儒家学术的人,他见父亲实际上并不真正喜欢儒术,就提了些建议,结果汉宣帝很恼火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在这里,王道指的是儒家学术体系,而霸道则是法家的治国之术。从汉宣帝的话中不难看出,朝廷依旧暗用法家的制度设计与思想资源,这是汉武帝及其以后的统治者惯常实施的统治方略。

  即便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变革,依然坚持“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强调文化教育是行政的重心。这对于我们当今重视文化、重视教育的传统的形成,同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畅通社会底层上升通道

  一旦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就会代际传递。在西汉前期的六七十年里,并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制度。汉武帝在选人用人上敢于打破常规,畅通社会底层上升通道,建立了一套选拔人才的有效制度,包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察举制度、上书拜官等。

  察举制度主要是指朝廷规定各级官员必须定期、定额向朝廷举荐人才,举荐人才有很多考量标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孝廉。地方官如不举荐孝子,按“不胜任”的罪名予以处理;不推荐廉吏,按“大不敬”的罪名予以处理。孙家洲表示,察举制度在上下层社会间形成了一个明确的上升通道,保证了下层人才进入这个通道。举荐孝廉不仅可以从社会底层发现人才,也促进了官僚素质的提升,这是汉武帝时期出现盛世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在竞争激烈、事功显赫的年代尤其如此。察举制度作为汉武帝选拔人才的常规制度,为汉武帝选拔了大量人才,但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保证所有的人才都能得到选拔,还得有一个人才选用的特殊渠道,“上书拜官”即是这种特殊的用人渠道。

  允许天下臣民给皇帝上书,就对当时国家面临的某个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借此让皇帝认识你的才华,最后皇帝可以从中选拔一部分优秀人才做官。有一天,主父偃等三人同时到朝廷规定的场所递交讨论政治问题的意见书,结果上午递交进去,傍晚就被召见。汉武帝一见主父偃三人便说道:“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求贤若渴之情溢于言表。

  常规的选拔人才制度和特殊的用人之道,为汉武帝从底层选拔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在具体用人理念上,汉武帝注重重用青年人才。当时的卫青、霍去病等一大批人才,都是在年轻时成为单独领兵打仗的领军人物。

  汉武帝通过营造良好环境,用改革思想和创新办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这样的气魄确实让人感动,对当今社会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亦有借鉴意义。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是什么成就了汉武帝?” 的相关文章

大禹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

王安石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赵顼(音xū)   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

焦裕禄

    焦裕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乡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就在家参加劳动。 抗日战争期间,焦裕禄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他的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曾多次被日寇抓...

西安事变对张杨训词――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西安讲

  此次西安事变,实为中国五千年来历史绝续之所关,亦为中华民族人格高下之分野,不仅有关中国之存亡而已。今日尔等既以国家大局为重,决心送余回京,亦不再强勉我有任何签字与下令之非分举动,且并无任何特殊之要求,此不仅我中华民国转危为安之良机,实为中华民族人格与文化高尚之表现。中国向来以知过必改为君子...

康熙皇帝

  康熙(1654―1722),清代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满族,年号康熙,故亦称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而又功绩卓著的著名皇帝。   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8岁的康熙即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代理国政。当时,鳌拜等人专权擅政,为非作歹,吴三桂、尚之信...

我为农民说真话

  能够被历史记住的小人物寥寥无几,而李昌平很可能是其中一个。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李昌平”三个字,瞬间就冒出近2000篇关于他的报道和评论。   他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写了那封著名的给朱�F基总理的信,痛陈“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最近,他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翔实的数据,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