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政治家 > 正文内容

冯道: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奇人

2017年03月26日

    历史上有很多智者、英雄。冯道, 便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奇人。
  人们说某人资格老, 便称他为“三朝元老”,冯道则三倍超越之外再加一朝, 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   冯道的性格, 现在看来有点像墙头草, 谁有势力他就投奔谁, 丧失气节到了极点。尤其是投奔契丹时, 他说过一句话:“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哉!”因此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 令稍有一点廉耻心的人大跌眼镜。奇怪的是, 随后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 反封他在本朝连任太师。

  冯道虽然如此没有气节, 但却不是老粗, 满腹文章, 成了大江南北第一名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以能聘请到他为官为荣。他在南朝为官时, 北朝契丹素闻冯道大名, 想偷袭将他抢走, 只是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才没有得逞。

  别看冯道奴颜媚骨,但不是贪官污吏,他严于律己, 体察民间疾苦。他的家乡闹饥荒时, 不惜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而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南北战乱频仍, 他从北方逃回, 看见被掠夺的中原妇女, 心中不忍, 就变卖东西将她们赎回, 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 完全是一副菩萨心肠。更难能可贵的是,冯道还不好女色,当年后唐与后梁交战时, 有的武将把抢掠来的美女送给他, 冯道就“金屋藏娇”――找间屋子养着, 寻访到她的家后再送回去。他留的遗嘱中说死后希望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 不要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 也不用穿豪华的寿衣, 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

  冯道历任官位之多,可得中国历史之冠。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等达40余种之多。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等等。

  冯道虽饱读诗书, 却既不是乱世中平定江山的良将, 也不是帮助哪个君王治国的良臣。他虽位居高职, 却很难指出他在五代乱世的政局变迁中发挥过什么具体的作用, 以及他和一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具体的关联。他可以说是一个很“专业”的官员,却非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乃至于后来欧阳修编修《新五代史》时, 把《旧五代史》中关于冯道的粉饰内容全部删除了,《冯道传》也从原来的近5000字减至不到2000字。

    冯道自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他从道家老子的“无为”中悟出了“为官之道”,从“上善若水”中悟出随波逐流。他有一首诗正好说明自己的心声:“莫为危时便怅神, 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 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 虎狼丛中也立身。”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冯道: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奇人” 的相关文章

焦裕禄

    焦裕禄,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乡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就在家参加劳动。 抗日战争期间,焦裕禄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他的父亲焦方田走投无路,被逼上吊自杀。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曾多次被日寇抓...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答中外记者问(实录)

    千龙网北京2月21日讯(记者 李贸)今天中午,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刚刚当选的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与中外记者见面。他说,现在离奥运仅仅剩了4年的时间,在这个时候,我能够出任北京市市长,深感光荣,深感责任重大。本人在当选之际,首先要依法行政和管理,为民、务实、廉洁。在...

魏征

      少有大志 义投瓦岗   隋朝末年,在隋炀帝的暴政统治下,反隋的农民起义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当李密领导的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夺取了洛口仓(在今河南巩县),威震中原的时候,隋武阳郡(在今河北大名县东)郡丞元宝藏也起兵反隋...

孔繁森生前曾写下遗书

      南方网讯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   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有这样一位内地的汉族干部,曾经两次进藏...

胡耀邦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25年前,在个人迷信盛行、思想普遍僵化的条件下,胡耀邦顶着"两个凡是"的压力,大胆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1988年8、9月间,胡耀邦在山东烟台休养。他在中央党校工作时的秘书、后来的副校长陈维仁正好也在山东。陈维仁去看望老首长,胡耀邦写了一首诗给他。陈回赋一首: &...

林则徐

      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字元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