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立夫访谈录》
我怀着喜悦的心情阅读了新华出版社的《陈立夫访谈录》。书中包括四篇访谈录和陈立夫的生平、著作简介,不仅有历史意义(披露了一些重要史实),而且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陈立夫对国学、中医以至我国古代的科技史通达入微,如数珍宝,特别是对孔孟学说意笃情深。他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剖析义理精要,将经史融会贯通,其精见卓识,可谓俯拾皆是。《访谈录》中西对比,谈古论今,纵贯五千年,横及百家言,以比较研究法为主,综合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物理学”和“人理学”的多视角多维科学方法,总结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理论体系、历史功绩、发展创新和现实意义。其内容之博大精深,文化功底之坚实厚重,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访谈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既不是坐而论道,更不是空洞说教。如谈到中医文化,在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的五十多年中,几乎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摧残。陈立夫为复兴中国医学,一方面著书立说,同时创办中国医药学院,培养现代中医师,成效卓著,享誉海内外。而他本人身体力行,健身养生有道,长寿达120岁。再如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终生研究、笔耕不缀,著以《四书贯通》为代表作的中国文化系列专著30本,并设坛讲学,建立“世界孔子文教基金会”,编写“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教材,取得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社会效益。在谈到儒学能否现代化时,陈立夫用大量的华人儒商成功的实例和东亚社会经济起飞与儒家思想有密切关系的道理,说明孔子之道乃人类共生共存共进化之原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类共同追求之理想,此一理想不泯,则孔子之道永存,不受时间和空间之限制。”
《访谈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辨证思维的科学性。如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他既反对盲目的排外,也反对僵化的复古;既重视博采众长,汲取西方科学民主之精华,以为己用,又坚决反对全盘西化的崇洋媚外思想。
他说:“我是堂堂中国人,我的一生都在反对全盘西化。”在谈到中西文化的发展交流史时,陈立夫指出:人类文明演进自有互为因果的文化链,是双向互促互动的关系。他用大量史实证明,首先是中学西进,孔子学说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启蒙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西学东进,既传播了科学进步的东西,也带来了文化侵略的负面影响。他尖锐地揭示;其中影响最大、危害最烈者莫过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所谓进化论,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弱肉强食”,被殖民主义的列强所利用,成为推行扩张侵略政策的理论依据。他说,所幸孙中山先生及时指出:“进化之时期有三:“其一为物质之进化时期;其二为物种进化之时期;其三为人类进化之时期。而达氏之进化原则,只能适合于物种进化之时期,而不适用于人类进化之时期。物竞天择用以阐明禽兽及其他生物之进化原则则可,人类之进化应以互助为原则,而以道德仁义为用也。”孙先生将人类进化与物种进化两大不同之原则阐明出来,以反对西方的侵略理论,使人类别于禽兽,异于物种,而复归与人,这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大的贡献之一。
学习《访谈录》受益多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综观全书,充分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有强大生命力的。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发扬光大,必将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也说明一个道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纪秩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研究室主任、北京社会福利基金会教育咨询部研究员、《教育春秋》系列丛书总编。)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