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军事家 > 正文内容

李俊生:从舟桥部队走出的导弹专家

2004年06月02日
 

  冒着隆隆炮火,某舟桥部队迅速抢占黄河滩头,飞架浮桥。指挥台上,师首长边指挥,边在沙盘模型上做着各种标记,舟桥很快贯通黄河天堑。看着轰轰驶过的战车,沙盘的设计制作者李俊生,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演习结束,他受到军区首长的表扬。这是李俊生毕业后干的第一件漂亮事。

  正当他干得红红火火之时,百万大裁军使他所在的部队被撤并。他成为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的一名教员。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李俊生能适应这个转变吗?勤奋好学为他铺就了成功的跑道。数天之后,李俊生走上讲台,一堂“导弹阵地道桥工程”的公开课,令学员们听得有滋有味。发奋的李俊生,后来不仅成为二炮战略、战役、战术学的行家里手,还成为“二炮机动作战保障课”的创始人之一。

  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导弹专业知识,成为李俊生进军科研的起飞平台。“战役演习辅助决策系统”是二炮首长亲自下达的一项重大科研任务,时限半年。面对这一涉及系统学、运筹学、工程学以及光、电、磁、机械、自动化、网络等10多个学科的复杂科研课题,李俊生带着一名博士生和一名教员马不停蹄地跑部队、下阵地、入“龙宫”,夜以继日地调研、设计、建模,进行软件开发,终于高质量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为全军某大型军事演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科研上“一发而不可收”的李俊生,相继完成了“某型导弹作战使用总体论证”、“某型导弹突防能力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成为二炮科研领域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研究人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李俊生的目光在拓展、在延伸……那年,他大胆提出了“某型导弹远景发展建设研究”课题,得到二炮首长的大力支持,并被确定为全军重点课题立项。这是一个关系到导弹发展战略怎样量化的重大课题。这项课题设计涉及武器发展战略、需求规模、装备规划、兵力优化等多个领域,难度可想而知。但目标的召唤令他寝食难安,成功的渴望使他奋斗不止。为此,他拿出 2/3的工资,把刚满两岁的孩子送去全托,一门心思投入到攻关之中。

  总体方案很快拿了出来。然而,更多的困难在等着他去完成。为了加快研究进度,李俊生把课题分为9个难点,把人员分为4个小组,各负其责,各个击破。自己则穿梭于各小组之间,帮助解决各种难点问题。历经3年艰辛拼搏,他们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不仅创建了该型导弹需求量化模型和建设规划模型,而且制定出了该型导弹实现战略目标的多种方案,为首长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李俊生:从舟桥部队走出的导弹专家” 的相关文章

春秋末期吴国军事思想家--孙武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

卫青与霍去病

    卫青出身低微,他的父亲是平阳侯曹寿家里当差的。卫青长大以后,在平阳侯家当了一名骑奴。后来,因为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进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卫青的地位才渐渐显贵起来。 就在李广在战斗中被匈奴兵俘虏后又逃回的那年,汉军四路人马,三路都失败了,只有卫青打了个...

彭德怀率军出兵朝鲜

    《远东朝鲜战争》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为纪念朝鲜战争爆发5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50周年而隆重推出的。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远东爆发的参战国最多、死伤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朝鲜战争结束50年后,参战各国的战争档案纷纷解密。作者王树增同志...

刘伯承

  当上陆海空三军“总教头”,刘伯承诙谐地说:“我刘伯承跟教书先生有缘,有缘。” 翻开新近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史》一书,里面记载着:南京军事学院是建国后我军创办的最早的高等军事学府,刘伯承元帅任院长兼政委。俗话说,当兵是最玩命的苦差,办军校是苦差中的苦差。刘伯承却主动要求办军校,...

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1496―1555),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女英雄。本姓岑,壮族。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归顺直隶州(今广西靖西县)土官岑璋之女。她自幼聪慧好学,攻读诗书,习武练艺,善使剑,懂兵法,有谋略。她性情豪爽,好打抱不平,助人为乐。长大之后,嫁与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土官岑猛为妻,改姓为“瓦氏...

兵家鼻祖――吕尚

      吕尚就是姜子牙,东海海滨人。他的祖先曾经辅佐禹治理水土,因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而他的姓则是姜。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