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军事家 > 正文内容

陈赓与“哈军工”

2004年10月24日
1952年6月,毛泽东将陈赓从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召回,交给他一项新的任务――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   像指挥打仗一样,陈赓开始了艰难的办学。一个月后,他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哈尔滨为院址,提出了建院方案。一年零3个月后(1953年9月1日), 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多军种综合性的军事工程学院成立。钱学森教授后来赞叹: “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殊不知,创造这一“奇迹”的陈赓为使“哈军工”早日问世,当年耗费了多少心血!

  办学最大的困难是师资力量缺乏。陈赓向著名专家求教,列出教授名单,想 方设法从各地大学调人,并多次拿着名单去请周总理批示。但总理日理万机,很 难找到,陈赓只好在早晨或夜间到总理家里去“堵”。一天早晨,他来到国务院 西华厅。这天总理要接见民主人士,客厅里已坐满了人。陈赓一看不便闯进去, 就等在门外。恰好此时他看见总理要上洗手间,便迅速地跟了进去。总理见他匆 匆忙忙走进来,问道:“陈赓,你怎么到了这儿?”“总理,有几个教授的名单 ,请批一下!”陈赓说着就递上了名单。“你等一下不行吗?”“等一下你就走 了,还是现在就批吧!”陈赓抓得紧,总理全力支持,几个月内,便从华东、中 南、西南、京津地区抽调来一大批有名的教授和专家。

  办学不能没有教学科研大楼,为“建楼”陈赓心急火燎,经常深入基建工地 ,遇有重大事情,随即与基建办公室的同志一起商谈解决。他不顾自己在战争年 代留下的腿伤,多次爬上脚手架同工人交谈,查看工程质量。仅仅7个月时间,1 0万平方米36幢教学科研大楼便拔地而起。

  办学中,陈赓非常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把他们称为支撑学院的两根柱 子之一(另一根柱子是从部队抽调来的军队干部),有关业务方面的领导都要安 排专家、教授担任,在生活上,则尽可能给专家、教授以优厚的待遇。他自己住 小平房,而把学院一幢最好的楼房作为老教授的宿舍,并为他们专建饭厅,请来 厨师为他们做饭。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还亲自抓他们的家属就业、子女升 学等问题。

  对陈赓的作法,当时有个别老干部不理解,发牢骚说:“我们是从机关枪底 下爬出来的。他们舒舒服服念了几年书,为什么就捧得那么高?”对这种议论, 陈赓给予了严厉批评:“你们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革命的功臣。可他们十 年寒窗苦熬出来,也不容易呀。现在我们国家的国防建设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知识 ,你们有吗?你们是老共产党员,调你们到这里来,是让你们来发扬光荣传统、 来带作风的,不是来比照顾的!”

  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痛、长期艰苦的生活和超负荷的工作使陈赓的身体每况愈下。

  1954年,“哈军工”刚刚初具规模,陈赓的心绞痛即已频繁发作。此后,医 生一再叮嘱他少活动、多休息,可他却不停地操劳奔波。终于有一天,他病倒了 。

  1957年12月19日。陈赓访苏回国不久,突然心肌梗塞发作。一个闲不住的人 不得不在北京医院卧床3个月。出院后,全休疗养了一段,陈赓的病竟奇迹般地好 了。于是,他天天找医生,要求准许他上班。医生无奈,经报告中央批准,同意 他每天用一点时间去上班试试。陈赓答应得很好:“我一定遵守医生的嘱咐!” 可是,他一工作起来,依然还是那个“工作狂”,医生的话早被他抛到了脑后。

  一次,有个国防科研项目要在离京20多公里的郊区试车。当时,陈赓任副总 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试验项目与他分管的工作相关。他知道后非要去参加 不可。这天一早,陈赓的夫人傅涯同时接到军委办公厅和保健部门两个电话,都 要傅涯劝阻陈赓别到试车的地方去。陈赓哪里肯听,坚持去了。试完车回家,一 进门他就大声嚷嚷:“傅涯,你汇报吧,就说我活着回来了!”

  其实,那天陈赓一脸疲惫,脸色都白了。他心里也清楚,自己的病很严重, 胸口常痛。每逢胸口痛的时候,他就一面工作,一面不停地用手摸着胸部。日子长了,衬衣都被他摸破了一大片。

  1960年冬,半年前第二次心肌梗塞发作、又一次从死亡线上挣扎过关的陈赓 感到这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寒冷。他的病情越来越重,胸部疼痛日胜一日。他知道 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愈发抓紧时间,想为党多做些工作。他惦念自己亲手创 办的“哈军工”,提笔给院党委常委写信,提出自己对调整后的学院工作的建议 。然而,“哈军工”的师生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陈赓写给他们的最后一封信 。3个月后(1961年3月16日),他们听到自己前任院长与世长辞的噩耗,无不悲 痛欲绝!

  就在陈赓逝世前一天,他还在构思着他的《作战经验总结》,看材料、写提 纲,要把自己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人。但他只写完了《序言 》部分,大面积心肌梗塞第3次发作了……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陈赓与“哈军工”” 的相关文章

春秋末期吴国军事思想家--孙武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

李宗仁:台儿庄的日日夜夜

    20世纪30年代,中国脆弱的社会重新面临着一个严重的时刻,1937年7月7日,河北宛平卢沟桥畔的上空,响起了日军全面侵略中国的罪恶枪声。民族灾难的信号,惊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四万万中国同胞,掀起了救亡热潮。李宗仁在民族灾难的呼唤和催促下,履行了炎黄子孙的匹夫之责,...

中国红军之父――朱德

    无限深沉的脸庞上,是那漫不经意却又整齐的短发。这完全是一个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标准军人和严格纪律约束的职业革命者的发式。 这种发式区别于毛泽东那诗人气质的中分和周恩来那儒雅气质的背头。 这是我们父辈们曾经留过的发式。 永远的短发下面,是一双平静而又深...

彭德怀率军出兵朝鲜

    《远东朝鲜战争》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为纪念朝鲜战争爆发5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50周年而隆重推出的。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远东爆发的参战国最多、死伤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朝鲜战争结束50年后,参战各国的战争档案纷纷解密。作者王树增同志...

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1496―1555),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女英雄。本姓岑,壮族。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归顺直隶州(今广西靖西县)土官岑璋之女。她自幼聪慧好学,攻读诗书,习武练艺,善使剑,懂兵法,有谋略。她性情豪爽,好打抱不平,助人为乐。长大之后,嫁与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土官岑猛为妻,改姓为“瓦氏...

飞将军李广

    公元前129年,匈奴派兵进犯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东南)。汉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名将军带领人马分头出击。   在四名将军中,要数李广年纪最大,资格最老。李广在汉文帝时候就做了将军;汉景帝的时候,他跟周亚夫一起平定七国之乱,立过大功;后来,汉景帝又派他去做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