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教育家 > 正文内容

吴启迪:工科最大魅力在于把图纸变为现实

2021年08月16日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在芸芸学子和众多家长中广为流传,理工科成为很多人填报志愿的首选。但如今理工科,尤其是工科,昔日风光不再,甚至不少学生还对它有了“误解”:学工科,上大学就为学一门技术或“手艺”,是不是不够高端?学工科专业,是不是只能成为一名工程师或技术宅呢?工科是不是缺乏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要选这些专业,它的收入高吗?……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就这些困扰人们已久的工科专业选择问题专访了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荣誉理事长吴启迪。这位工科出身的“大咖”,是中国的智能控制专家、同济大学首任女校长。

“推荐大家学工科,当然是要从我自己来讲,我是学信息工程的,也就是现在的电子工程。我们那个年代叫无线电电子学系,现在叫电子工程系。”吴启迪说,如今,这个领域很热,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通信等都和这个专业有关。

1986年,吴启迪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回国工作,最终来到同济大学任教。从自动控制教研室主任、电气工程系副主任、信息中心主任、科技德语中心主任、CIMS研究中心主任,直至校长助理、副校长,无论肩上的担子如何加码加重,作为一名学者,吴启迪从未停止过科研的脚步。

9年中,她以广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对高新科技的发展方向所特有的敏锐判断力,针对工业自动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和主持了12项国家省部级的重点科技项目,其中“FMS中面向对象分布数据库研究”“基于非线性模型的机器人自适应控制研究”“上海第四机床厂箱体FMS控制管理系统”等多个项目成功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近百篇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一些学生和家长因为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说法,比如,工科太苦太累,工作待遇不高等,对报考工科专业心存疑虑。对此,吴启迪说,“现在的人们都喜欢做科学家,不喜欢做工程师,这是一个误区。科学家认识世界,工程师才能改造世界。”

吴启迪表示,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和误区,是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同。在科学领域,有很多对应的奖项,更是可以通过论文的数量等简单指标评价一个人的专业水平。但是工程领域注重实践,并没有那么多奖项和指标光环,因此工程师的地位和重要性被严重低估了。

作为一名女性,吴启迪是那个年代少有的选择学工科的女生。但她认为,工程领域迫切需要更多的女性力量加入,而女性从事工科也有自己的优势。

“我在国外求学的时候,周围除了我以外一个女的都没有,但是这些年来时代在变,工程领域的女性从业者越来越多,也有很多取得突出成就的女性。‘女生学文,男生动手’这样的传统观念可能和长期以来的传统家庭教育有关。但事实上,女性细致、思维缜密等特点如今同样是工程领域不可缺少的,女生一定不要低估自己。”吴启迪说。

从大学毕业赴云南边疆工作、回清华读研、到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留学、履职同济校长、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专业领域深耕多年,见证了这一领域的冷与热、起与伏。

她认为,专业的冷热的确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变化,很多工程师都会在自己的专业大方向上有小的调整和方向转变,但自己之所以会一直坚持在这一领域深耕,靠的是一种获得感。

“当看到我的想法真的成为现实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巨大的。早些年,我们在研究工厂自动化,最后真的在一家工厂里建起了一条自动化的生产线。”吴启迪说,“当我们看到港珠澳大桥的时候,就会想起很多土木工程的专业人才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今芯片话题很火,这就需要机械制造、精密仪器、材料工程等专业的人才。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也发现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重要性。”

在吴启迪看来,工科最大的魅力是,“它不光是一张图纸,它让图纸变成现实,当实际的东西放在我面前,我会感到十分骄傲”。

那么,学工科的人需要什么样的特质呢?

“工科是一个不能‘空谈’的学科,它需要把创新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第一,工程师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在需要的时候作出正确的工程判断;第二,工程师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因为很多工程项目都是团队合作;第三就是要有想象力,要有动手能力。”吴启迪说。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吴启迪看来,这句老话如今依然适用,也是她最想告诉年轻人的一句话。

吴启迪表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一定要把数理化的基础打好,如今,同学们在高中阶段已经打下了较好的数理化基础,在进入大学之后依然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特别是对于选择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数学和物理十分重要。”

此外,吴启迪建议,同学们在报考专业的时候可以多了解国家重大战略,“跟着国家战略报专业是不会出大错的”。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吴启迪:工科最大魅力在于把图纸变为现实” 的相关文章

蒋梦麟

    半个多世纪前,蒋梦麟在教育界、政界是个无人不知的人,自1919年以后,他主持北大达17年之久,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一所现代性的大学,与他的名字也是分不开的。 蒋梦麟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小村庄,从少年时代起他受的大部分都是西式教育,先后在绍兴中西学堂及上海、余姚...

胡适之趣闻

    “侯大使”成“书蠹”   在美国,胡适有很多下层朋友,诸如司厨、车夫、打工仔……这些人对胡适的“Hu”字发音不准,常称胡大使为“侯大使” 一天,“侯大使”应国会图书馆馆长厌温斯之请,和陪同人员往书库察看。当时正值珍珠港事件前夕,我国北平图书...

留学先驱容闳

  1847年,先驱容闳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带回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梦想。 1847年1月4日,也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78年12月首批中国留学人员赴美的一百三十多年前,一个末满19岁的中国青年,在广州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Huntress)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远...

丁祖诒与中国民办教育

  创业15年的西译方舟(西安翻译学院),希冀过4万名莘莘学子潜心深造立志成材的美好憧憬,踏下过五大洲百名外国驻华使节交口称赞流连忘返的非凡足迹,洋溢过大洋彼岸20所美国知名社区大学45位校长和教授联袂西译共话教育的满腔激情,为申奥助威万里行谱写过华夏最为壮观最为动人的壮丽诗篇……&nb...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上海浦东川沙县人。他深感我国实业的不发达,学校教育脱离生活实际,中学生毕业无就业之技能,而用人者又叹乏才,并受到美国职业教育的影响。1917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抗日战争期间,黄炎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从事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

事事认真季羡林

      年届90的季老先生,老僧入定般呆坐未名湖畔已近4个小时,可他那只心爱的小白猫仍端坐树端,丝毫没有下树回家的意思。老年白内障、顽固的耳疾使东方哲人耳不聪目不明,但这绝不妨碍他认真护卫树顶上嬉戏的小生命。“土猫能活十几岁,洋猫也能活七、八岁,就是得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