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谁能让郭光允愉快地过个春节?

2004年06月16日
      春节将至,搜狐网专访了反腐英雄郭光允。当主持人问:“2004年的春节时,您是否希望市建委和市政府的领导去你家告诉您:去年2003年您做了很多努力和牺牲,祝你新年好!你希望听到这样的话么?”郭光允回答:“我希望能听到,但可能不会”。

  扳倒程维高后,尽管郭光允登上了央视的反腐败风云人物榜,《中国经济时报》称他是“徘徊在体制之外的民间反腐的典型,是一个独行侠”,河北省“三讲”教育巡视组组长阴法唐评价他是新时期“反腐败的典型人物”,可惜的是这些荣誉和光环并未给郭光允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关怀。我想,当他回答“希望听到,但可能不会”时,内心深处一定充满无限悲凉。

  郭光允或许很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对于扳倒程维高,他只承认自己暂时“告倒了”,还不能算“告赢了”。郭光允“提出的五项要求至今没有得到落实。”其中第一条是要求政治上予以平反,因为对他的党内处分没有撤销,劳教决定书也没有撤销,他在党和国家的正式管理文书中,无疑还是一个有“政治污点”的人。连这个最起码的平反都未能落实,其他四项要求(落实职称待遇、落实行政待遇、返还当年抄家被搜物品、报销医药费)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郭光允提出的五项要求难以落实,完全可以从当地媒体的态度中得到佐证。去年8月程维高案公诸于世以来,各地媒体纷纷报道郭光允与程维高作斗争的经历,而当地的媒体却出人意料地保持着沉默,对郭光允几乎只字不提。新华社河北分社的记者写了篇1万多字的稿子,河北的一些媒体也不敢采用。直到12月初,《燕赵都市报》才第一次发了有关郭光允的稿件。是河北的媒体不愿意报道河北人民非常关心的这桩重大反腐事件吗?当然不是。但从本地媒体一言不发的表现来看,我们不难想见当地媒体在贯彻领导意图与表达民意之间的二难处境。

  当然,“小人物”郭光允能够扳倒原省委书记,从本质上讲是正义的胜利。虽然斗争过程中备尝艰难,但在他的身后有着无数正义的人们支持着他。在《我告程维高》一书中,郭光允写到了这样的一个情节:2003年的8月9日,程维高这种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被查清以后,郭光允家的祝贺电话从下午四点钟一直持续到了晚上十二点钟。郭光允和他老伴的同学好友纷纷打来电话表示祝贺,相约喝酒庆贺,还有人放了鞭炮。

  但郭光允一直是落寞的。程维高的倒掉是河北省党风廉政建设的标志性成绩,是河北人民之幸。作为告倒程维高的反腐功臣,郭光允却一直没能得到当地领导的肯定。打电话祝贺的都是一些普通民众。唯有他们才对大贪官的倒台表示由衷的欢欣。在监狱中郭光允是痛苦的,走出监狱告倒贪官之后的郭光允却又陷入了另一种痛苦。这种痛苦的集中表现在程维高倒台后当地政府与民众在态度上的貌合神离。

  其实,郭光允要过一个愉快的春节,返还当年抄家被搜物品和报销医药费等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算重要,甚至在落实职称和行政待遇这些一己私利都显得不重要。这位寂寞的战士,现在迫切需要的仍是声援和理解。这种声援和理解不仅仅陷于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之间,也包括政府。郭光允要求并不高,他只想得到来自官方的一些祝贺和问候。但是,他没能得到。告倒了程维高,郭光允再没有直接面对的对手。但他仍然陷于无物之阵。

  共产党的干部应该和老百姓始终站在一起的。反腐英雄不仅应该受到人民的称赞,也应该得到政府的嘉许。但从现实层面看,确如郭光允所言,整他的人是一个利益团体,这些人势力非常强大。郭光允拼着老命斗赢一个程维高是可能的,但要和一个利益阶层作斗争,就显得太过微弱了。

  关于郭光允和程维高的斗争,有人称这种反腐方式成本过高。换个角度看,就是反腐者冒的风险过高、危险性过大、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过大而获胜的可能性太小。不过,好在高层表明了“腐败分子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的决心,党内监督条例已经出台,制度反腐揭开了廉政建设的新篇章。我想,这对于抑郁中的郭光允或许是纷至沓来的好消息。我们祈愿这一连串好消息能够使郭光允在这个春节绽开笑脸。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谁能让郭光允愉快地过个春节?” 的相关文章

“为中国人吐气”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詹天佑(186l一1919年),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詹县(今江西委源),因祖辈经销茶叶,迁居广东。他于1861年4月26日出生在广东南海县,1919年4月24日病逝于湖北汉口。   詹天佑从小就聪颖好学。1872年,他作为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时,年仅12岁。在美国留学期间...

许银川:挑战永无终结

  获得中视股份杯年度总决赛冠军的许银川!在千年之初为自己开了个好头。于是我们也决定乘这个机会采访一下许银川。   背后的无奈“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这个冠军可是送给你父母最好的礼物啦!”我 笑着向许银川祝贺道。   可是许银川并不十分高兴,他告 诉我今年不一定能回家和父母及小妹 过一个团...

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故自幼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虏掠至南京,入宫成为太监。由于他聪慧勤勉,又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

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女,封为昭君,晋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   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王昭君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相貌出众,品格高贵。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正当此时,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

汉藏友好的使者――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80),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世称三保太监,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第一次从永乐三年六月到永乐五年九月,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以至古里(今科泽科德)。第二次从永乐五年十一月到永乐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