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尊法”――别样的“杨绛先生”

2018年01月03日
      近时,对享年105岁乘鹤西去、与时隔19年的其夫其女“我们仨”天堂相会的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杨绛先生”的报道及其生平轶事见睹国内各大报刊。

    其中,有从“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角度赞誉“杨绛先生”的,亦有从其亲笔撰写的被无数人引用的《围城》电视剧片头的旁白之角度赞誉其是“最懂《围城》的人”的。

    然而,引发笔者撰写此文的缘由,却在于“杨绛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最懂法的人”,而且更是一位“尊法”的人!

    此话怎讲?

    从眼前海量的与撰写“杨绛先生”有关的读物中,我们不仅看到的是面对自家“一批总量逾百件的”私人信札和手稿将被拍卖而执意坚持打官司的“痴气”的杨绛,而且更看到的是为“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而不惜将自己与其夫“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2000万元人民币”全部交给清华大学托管的“大气”的杨绛。

    由此,笔者想到了自己曾在早年读到的一则“一行尊法”的文言故事:“初,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儿,家甚殷富,奇一行,不惜金帛。前后济之数十万,一行常思报之。至开元中,承玄宗敬遇之,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罪,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之。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君上执法,难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

    若将该“一行尊法”的文言故事白话为“一行和尚尊重法律”的现代故事,这就是--

    “从前,一行和尚小时候家里很穷,邻居家有一个姓王的老太太,前前后后救济了他几十万钱。到了开元年中,一行得到皇上的恩宠,不久王老太太的儿子犯了杀人罪还没有判刑,王老太太去请一行救她的儿子。一行说:‘老太太您要金银财宝,我应该以十倍来回报。但朝廷执法,我不好求情干扰’。王老太太指着他大骂说:‘我认识你这个和尚有什么用!’ 一行跟在王老太太身后并向她道歉,王老太太却始终没有再回头理睬他。”

    可见,该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行”,因受老妇的恩惠,却没有报答恩人,似乎有违于中华民族“有恩必报”的传统美德。

    然而,当国法与私情摆在“一行”面前让他选择之时,他则宁愿做一个“负心人”也要选择国法,故而引来了其恩人的“戟手大骂”。“一行”在“孰轻孰重”、“孰取孰舍”的“国法与私情”面前作出了“尊法”的正确选择,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作者写“一行”这个人物仅寥寥几笔,即栩栩如生地将其“为人知恩图报,恩怨分明,且能够做到公私分明,不徇私情的‘尊法’品质”跃然纸上。

    于是,古人“一行”即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塑造的“尊法”典型人物中影响甚广的一位。

    虽则,古人“一行”的“尊法”与今人的“尊法”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彰显的“从心灵上对法律尊重的崇尚精神”,无论对于古人还是今人,却皆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杨绛在102岁的高龄时为“讨个说法”保全其与夫的私人信件免遭公开拍卖,于是在状告拍卖一方时即理直气壮地说:

    “我爸爸就是学法律的,我也懂法,知道法律一定会保护老百姓的通信秘密。”

    杨绛此次“痴气”地较真,与其父和其夫“痴气”地较真同一个理:法律面前,没有特权;撤拍,不能只为自己。

    因为,这个案子凸显的意义不仅仅是维护她个人的人格尊严,而且更在于唤起全社会对于人格权的重视。

    可以说,这个案子既是对全民的一次旨在做一个不为利益所诱而坚守道德底线的人的道德教育,亦是对全民的一次意在做一个面对侵权绝不妥协并坚决采取法律行为维护自身权益的人的普法教育。

    这就是“我也懂法”的“痴气”的杨绛!

    这或许亦是杨绛为何是位女士但人们仍要尊称她为“先生”的真正缘由所在吧!

    而杨绛为“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而不惜在将自己与其夫“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2000万元人民币”全部交给清华大学托管的“大气”又意味着什么呢?

    依笔者之见,此即意味着的绝非报已之小恩,而是报国家之“大恩“!

    为何这样说呢?

    众所周知,杨绛先生为“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而将其与钱钟书先生的稿费和著作权皆交清华大学托管时已年迈102岁,而其女儿和丈夫皆早已先于她而去,她当时已深知“回家”与“我们仨”在“天堂团聚”的时日不会太久,故而她和家人能够获得因其稿酬版税基金资助的“困难学生”今后的“报恩”已无时日。

    故此,杨绛将自己与其夫“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2000万元人民币”全部交给清华大学托管之“大气”, 即意味着以此激励受其基金资助的“困难学生”,在通过不懈努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之后,能够“力报”国家培养其成才之“大恩”!

    可见,杨绛“痴气”地“尊法”出于与其父“尊法”骨血的一脉相承。而杨绛“大气”地资助“困难学生”,则是为了激励更多的祖国后代,能够象她一样尊重法律,能够怀着对我国法治社会的美好愿景,通过百炼成才,通过对法律的崇尚和坚守,追求和实现“力报“国家培养其成才之“大恩”的更高境界。

    或许,此即为“我也懂法”的“尊法”之人“杨绛先生”以其所言所行而带给我们的深刻启迪吧!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尊法”――别样的“杨绛先生”” 的相关文章

鉴湖女侠秋谨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若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许银川:挑战永无终结

  获得中视股份杯年度总决赛冠军的许银川!在千年之初为自己开了个好头。于是我们也决定乘这个机会采访一下许银川。   背后的无奈“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这个冠军可是送给你父母最好的礼物啦!”我 笑着向许银川祝贺道。   可是许银川并不十分高兴,他告 诉我今年不一定能回家和父母及小妹 过一个团...

农学家鲁明善

  鲁明善(1271―1368),名铁柱,字明善,以父名为氏。13世纪初期的畏兀儿人(维吾尔族),祖籍西域,在中原从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鲁明善出身于书香兼重臣之家,父迦鲁纳答思官至翰林学士、大司徒,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通晓畏兀儿、汉、藏、印度多种语言文字。鲁明善自幼随父习读。公元...

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故自幼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虏掠至南京,入宫成为太监。由于他聪慧勤勉,又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

兵器制造家丁拱辰

  丁拱辰(1800-1875),又名君珍,字淑原,号星南,回族,福建晋江县(今泉州)陈棣镇岸兜村人。清代兵器制造家。   丁拱辰是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他出身商人家庭,生活清贫,但他刻苦读书,学习兵法、天文历算、地理。17岁时,随父亲去浙东经商,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常“静夜仰观星象...

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女,封为昭君,晋因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   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王昭君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相貌出众,品格高贵。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正当此时,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