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彩虹的脊梁――记宁波籍中科院院士范立础

2020年03月11日
  范立础院士

 

男,1933年生,浙江镇海人,1955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路桥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现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曾任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学院院长等职,现任国际桥协(IABSE)中国国家团组主席,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常委会交替会员,EASEC国际指导及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等。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立础所理解的同济精神是“同心砥砺,同窗求索,济困扶贫,济世兴邦。”19岁的范立础到同济大学就读,当时正值青春年少的他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所具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古老学院,此后竟然与他一生的命运紧密相联,从青年至中年再到老年,如此紧密如此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真不知道是同济造就了范立础,还是范立础成就了同济并为她锦上添花。范立础当年希望进入结构系学习,做一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但是同济替他选择了桥梁,他进入路桥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此后他的梦想与桥联系在一起,并且终此一生。

在同济大学范立础开始了如饥似渴、分秒必争的的学习,年轻的他争强好胜,什么都希望得第一。当时班上有一个叫项海帆的同学成绩与他不相上下,两人不是范立础第一、项海帆第二,就是项海帆第一、范立础第二。两人在学业上悄悄地比高下。这种比较体现在每时每刻。有一次考结构力学,考了整整一个上午。监考的王教授说:“第一份交的卷子和最后一份交的卷子它们的含金量是不一样的。我改卷的时候看到上面的卷子可能要减分,改到下面的卷子可能要加分。”而两人都是不肯服输要争第一的主,范立础近视眼坐在前面,项海帆眼睛好坐在后面。范立础早就答完了卷子,一边检查一边暗暗注意着“对手”的动静。项海帆见对方没有交卷的意思也想检查一遍。忽然范立础听到身后有“息索”之声,他心头一动暗道不好对方要交卷。于是他一个箭步冲上讲台第一个交了卷。年轻气盛的他好不得意地对项海帆说:“你是争不过我的,谁让你眼睛好坐在后面呢。”

学习是终身的,后来范立础进了“牛棚”,在那些知识贬值,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依旧坚定地等待着一个多年之后能向他走来了明朗的日子。对于知识执着的渴求让他在劳动改造之余总抑制不住地找书看,计算机的书,有关国内外历史的书……有什么看什么,物质贫穷、精神富有的范立础在书海里翱翔,渐渐地达到了忘我的境地。

范立础下放的乡要建一个工程,却怎么也算不出所需要的数据,他们找了一些同济大学的老师,由于大家都没带工具书,所以都算不出。有人建议让他们找范立础,说不定还是给他一个立功的机会。可是此时的范立础也几年没看业务书了,还能不能想起来,他心里也没底。他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随着第二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窗子里透进来照到他的身上,他已经把公式推算出来了,接着其它的计算就迎刃而解。所以后来他教学生就十分注重基本功。

 

 

三中全会后不久,范立础以十足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这一年他已逾不惑,然而他还是感到很幸运,因为他的许多师兄已过知天命的年龄,比起他们来他还算是年富力强,他很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候。他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李校长让他抓桥梁的防震工作,没想到这一抓,就是他的后半生,他的生命也因此而华光溢彩。

然而要说服人家搞桥梁防震,范立础踏破了铁鞋,磨破了嘴皮,现在他带的这个团队在全国的抗震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科学研究是一项寂寞的工作,范立础是进入这个行业20年后才获奖的,获了多次奖之后的2001年才获得院称号的,这足以见得科学的严肃性,

范立础是一个以桥为生命的人,只有桥才能给他的生命注入永恒的活力,他在桥梁空间计算理论、荷载横向分布、混凝土徐变、预应力混凝土连续体系性能的研究中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效果。他的理念在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海大桥、徐浦大桥等国内40余座大桥中得到应用。经专家评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千多年前的大诗人李白把桥称这“彩虹”,大地上的“彩虹”永远不会消失。桥,无论是哪一种类:拱桥、悬索桥、斜拉桥、梁式桥、桁梁桥,还是不同用途的公路桥、铁路桥、管理桥、或是料各异的桥:木桥、石桥、钢筋混凝土桥、金属桥……,它们都能够沟通山谷河流。然而“彩虹”再美若是没有钢铁般的JI梁支撑便无法存在。“彩虹”的生命取决心于它自身的“脊梁”是否坚挺,牢固。“彩虹”的“脊梁”就是这样一种伟大的建筑。而范立础就是创造“彩虹”的“脊梁”的人。

 

 

曾经有那么个笑话,还是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社会环境大不同今,许多出国后的优秀人才都不回国,为了防止人才流失,国家不大主张学生出国。一次,组织部,宣传部的同志来请范立础做报告,请他谈谈出国观感,以此让学生打消出国的念头。范立础欣然同意。

范老师用他那深沉的男中音开始了自己的讲演,他先是说同学们即将毕业,他很羡慕他们有多重的选择机会,包括出国,如果有机会他自己也想出国留学。会场的气氛活跃起来,范老师说到他们心坎里去了,但是有关部门的同志可傻眼了。他又接着说起了外国人对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的岐视,他很激动地说:“我们中国人在外受排挤,找不到工作的大有人在,有的洋人甚至称我们为‘中国狗’。其实外国人并不比我们强,我们要争气,爱护我们的国家,我作为学校的院长没有回来的我不认为是卖国,回来的也不一定都很爱国。主要的是看对国家的贡献。不能对出国问题简单化,我不卡你们留学,但你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自己是中国人……”全场掌声四起。有关部门人员也松了一口气。他们不得不承认这番讲话是精彩的,充满了说服力。原来范立础运用了“迂回战术”深入浅出地讲到了学生们的心时,让他们高高兴兴地接受了爱国教育。

范立础被学生称作“酷毙”了。每次他给入学新生做过报告后他的名字就不断受点击,有给他发短信的,也有提问题进行学术探讨的。范立础的报告为什么这么精彩,说来也不奇怪,小时候他常听母亲唱评弹,他熟悉这门民间艺术所运用的诸如“说、学、逗、唱,玩悬念,一张一弛等艺术手法和语言、结构等手段,他充分地理解“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萦回,便是死水”的道理,于是他精心营造语言张力……正是这此技巧帮他紧紧吸引住听众并且引人入胜。

许多听过范立础讲课的人说,第一次听课和第二次绝不一样,没有一节课是雷同的。没想到他却说:“我上课从不备课。”这真是语出惊人,与只了他――范立础敢说这样的话。他主张个性化教学,主张临场发挥。

 

 

范立础有时也笑谈自己不时面对一些“诱惑”,曾有人让他到他们那儿去买房,理由是那儿现在建在江边上的小别墅很便宜,远离城市,空气清新,是最好的房子,以后大桥一建成这儿就会成倍的升值。可是他却说:“对不起,我不会做生意。”

了解范立础的人知道他有个缺点,就是好激动,脾气大。他看不惯的事就要开炮,不管对方是不是领导。他能言善辩,爱激动,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尤其喜欢打抱不平。有一次,范立础在“职称高评组”和人爱吵了起来。有一位教“工程画”的副教授虽然编写了一本教科书,但论文较少,因而将近退休时,连“升后退”――即升为教授、不占指标、立即退休也没通过。范立础为他鸣不平,多次争取,多次失败。他气得抓起自己的东西,站起身来丢下一句话:“我保留上告的权利。”然后拂袖而去。像这样为别人争取职称而发火起码有二三起。但是他不怎么为了自身利益发火。也尽可能不向“下面”发为,因为他认为“下面”是你用的人,可能是因为你没有指挥好,错误可能是你自己造成的。他主要是冲“上面”发火,因此“上面”有时觉得老范很让人“头痛”。平时学生都不怎么怕他,反倒是觉得“范老师太宽了,自由度太大了。”

另外就是为了“桥”的事他也爱发火。有一次范立础发现有一座他主管的桥结构方面不尽合理,就提出修改意见,可是别人不听,他就发火,直冲人嚷嚷,没完没了。学生同事都劝他算了,这牵涉到体制问题,不能光听你专家的。他可好,不但不听还大声吼:“我就是搞桥的,不让我说也要说,我就是说了,这桥的结构形式不行,将来桥的耐久性会有问题。”紧接着他就不顾人家的面子,亲自研究,要求学生们实地认真监测,用计算机仔细计算……他身边的学子都理解他,这位殚精竭虑的老人,只不过是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罢了。

虽然范立础爱发火,平时大大咧咧、嘻嘻哈哈、不拘小节,可是学生们都说他的感情其实挺细腻的,因为他心地善良,关心他人。”

范立顾会为那些年纪大,生活上又有困难的人说话:“她马上要退休了,经济上困难,孩子要上学,挺可怜的,照顾照顾她吧!”有位老师患慢性病,范老师不仅生活上关心,经济上支援,并每年以“奖金”形式发给她补助。范立础的这种做法,就连“旁观者”也大为感动。对学生们的饮食他更是关心倍至,用有的老师早逝,有的老师健康长寿的事例来提醒大家:“你们吃饭可要注意营养啊!”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院士范立础,被人们称为“彩虹的脊梁”。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彩虹的脊梁――记宁波籍中科院院士范立础” 的相关文章

一个晚清外交官在欧洲

      “他身着漂亮的紫色长袍,高贵地坐在椅子上。他有一副饱满的面容,年轻而快活,面带微笑,露出漂亮的牙齿。他身体健壮,声音低沉有力又清晰明快。这是一次风趣幽默的精彩演讲,出自一个男人和高贵种族之口,非常法国化,但更有中国味。在微笑和客气的外表下,我感到...

李昌平:朱总理,我有话对您说

      农民啊我的父母    为哺育我长大付出多少辛苦!    出风入雨不知春秋    披星戴月不避寒暑    农民啊我的亲人    不知怎样才能表达我一颗赤子之心    第一次见到李昌平,他...

自信自立是成功之门的钥匙

    有一次见到张海迪,我问她:你认为促使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张海迪说:是我的自立精神。她说:我坚信我能够战胜困难,我坚信我能够取得成功,我不想成为一个社会的累赘,我相信我能够自立,所以我就矢志不渝地去努力奋斗,成功就接踵而至了。   张海迪高位截瘫,一生从来也没...

许银川:挑战永无终结

  获得中视股份杯年度总决赛冠军的许银川!在千年之初为自己开了个好头。于是我们也决定乘这个机会采访一下许银川。   背后的无奈“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这个冠军可是送给你父母最好的礼物啦!”我 笑着向许银川祝贺道。   可是许银川并不十分高兴,他告 诉我今年不一定能回家和父母及小妹 过一个团...

农学家鲁明善

  鲁明善(1271―1368),名铁柱,字明善,以父名为氏。13世纪初期的畏兀儿人(维吾尔族),祖籍西域,在中原从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鲁明善出身于书香兼重臣之家,父迦鲁纳答思官至翰林学士、大司徒,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通晓畏兀儿、汉、藏、印度多种语言文字。鲁明善自幼随父习读。公元...

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故自幼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虏掠至南京,入宫成为太监。由于他聪慧勤勉,又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