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血肉筑成的乐西公路

2020年10月31日
   

5月12日,参加2015海峡两岸记者“重走四川抗战大后方”联合采访活动的记者一行,从汉源乘车前往乐西公路最艰险的岩窝沟和蓑衣岭。车辆沿大渡河蜿蜒行驶,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深渊,有恐高症的记者紧紧地闭上双眼。

  蓑衣岭位于汉源与乐山金口河交界处,海拔2800米,常年笼罩在冰冷雨雾中。1940年至1941年底,为打通四川通往缅甸国际公路的便捷通道,来自川康地区彝、汉等民族的20余万名筑路民工,在乐山到西昌的险峻大山中,克服设备原始、地形复杂等困难,在一年半时间里抢通长达525公里的乐西公路,付出了死亡民工4000余人的惨重代价。

  汉源县政协文史委主任郭朝林介绍,乐西公路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大举进攻的背景下修建的。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相继沦陷、原国民政府被迫撤至重庆。此时,中国与国外主要的联系通道――粤港交通遭封锁,贯穿南北的平汉铁路、粤汉铁路中断,通往国外必须借助滇缅公路。然而川滇交通极不顺畅,要么绕道千里从贵州过去,要么从乐山到西昌重修一条公路。面对侵略者的步步紧逼,1938年底,乐西公路的修建提上日程并启动线路设计及路勘。由于战事紧急,乐西公路建设很快开工。建成后,当时的施工总队长赵祖康坐上卡车试车,从乐山到西昌花了36小时40分钟。

  这条抗战交通生命线修得有多艰难?在蓑衣岭南麓的岩窝沟,记者看到了一条悬崖上开凿出来的V型公路。从公路俯瞰,沟底深邃幽暗,令人战栗。从公路上抛下石块,几秒后才有回声。《乐西公路》编辑罗明刚介绍,岩窝沟公路处海拔2000米,谷底1000米,形成1000米的巨大落差。当年,由于绕沟而行的修筑方法比造悬索桥更易实现,3000多名工人24小时三班倒,日夜赶工。曾参与修建乐西公路的91岁老人刘成志回忆:“要在悬崖上开凿和放火药,工人就必须坐在箩筐里,由工友从岩顶下放。用麻绳和竹篾做的绳索禁不住撞击和摩擦,不断有工人坠下悬崖。”刘成志因年纪小、体重轻,且只承担运送炸药和引线下去的任务,才幸免于难。

  罗明刚透露,仅岩窝沟路段就至少有125人因爆破和坠崖死亡。在更高处的蓑衣岭,由于此路段赶工期在冬季,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工人们光着脚、吃不饱、住岩窝树棚,曾发生过一夜就冻饿病死200多人的惨状。工程竣工后,赵祖康书写的“蓝缕开疆”4字纪念碑立于蓑衣岭,纪念死难民工。

  郭朝林说,乐西公路建成后,成为连接滇缅公路、康印公路的一条战略公路,也是支持驼峰航线的重要公路补给线。抗战胜利后乐西公路不再具有战略意义,但仍是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省道,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出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年的筑路人展现出的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值得后人铭记。

  据介绍,抗战期间,四川共征用了500万民工参与各项战时工程,付出了辛劳和血汗。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血肉筑成的乐西公路” 的相关文章

李昌平:朱总理,我有话对您说

      农民啊我的父母    为哺育我长大付出多少辛苦!    出风入雨不知春秋    披星戴月不避寒暑    农民啊我的亲人    不知怎样才能表达我一颗赤子之心    第一次见到李昌平,他...

许银川:挑战永无终结

  获得中视股份杯年度总决赛冠军的许银川!在千年之初为自己开了个好头。于是我们也决定乘这个机会采访一下许银川。   背后的无奈“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这个冠军可是送给你父母最好的礼物啦!”我 笑着向许银川祝贺道。   可是许银川并不十分高兴,他告 诉我今年不一定能回家和父母及小妹 过一个团...

农学家鲁明善

  鲁明善(1271―1368),名铁柱,字明善,以父名为氏。13世纪初期的畏兀儿人(维吾尔族),祖籍西域,在中原从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鲁明善出身于书香兼重臣之家,父迦鲁纳答思官至翰林学士、大司徒,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通晓畏兀儿、汉、藏、印度多种语言文字。鲁明善自幼随父习读。公元...

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故自幼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虏掠至南京,入宫成为太监。由于他聪慧勤勉,又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

兵器制造家丁拱辰

  丁拱辰(1800-1875),又名君珍,字淑原,号星南,回族,福建晋江县(今泉州)陈棣镇岸兜村人。清代兵器制造家。   丁拱辰是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他出身商人家庭,生活清贫,但他刻苦读书,学习兵法、天文历算、地理。17岁时,随父亲去浙东经商,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常“静夜仰观星象...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世称三保太监,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第一次从永乐三年六月到永乐五年九月,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以至古里(今科泽科德)。第二次从永乐五年十一月到永乐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