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一世的“钢霸”――方秦汉院士的纯正人生
方秦汉,桥梁工程钢结构专家。男, 1925年4月20日 生,浙江台州人,汉族。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现任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台州市人民政府经济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钢协桥梁钢结构协会副理事长,长沙铁道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特大跨度桥梁的钢梁设计和科研工作。曾参加或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等大型桥梁的钢梁设计与科学研究,为推动我国铁路桥梁“高强、轻型、整体、大跨度、新结构”技术政策的实现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桥梁新钢种研究方面,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16锰桥梁钢的应用研究。在外国对我国禁运封锁的特定条件下,自力更生解决了南京长江大桥的用钢问题。主持了15锰钒氮钢和14锰铌钢的实用研究,实现了桥梁用钢“高强”目标,使国产桥梁钢达到系列化,为我国从铆接钢梁过渡到栓焊钢梁奠定了基础。在桥梁新结构研究方面,主持了多项新结构专题研究,对高强度螺栓连接接头极限承载力研究及厚板高强度螺栓连接接头疲劳强度的研究均有重要创新,从此铆接钢梁退出历史舞台。在钢桥安装方面,主持设计了移动式双层吊索架,提出了架梁新工艺,成功地全伸臂180 m架设了九江长江大桥钢梁;创造了全新的双铰合拢法,快速和高精度地完成了芜湖大桥跨中合龙,使无支架架设钢梁的跨度达到312m。
主要专著有:《中国土木工程指南》、《九江长江大桥技术总结》等,发表了《九江长江大桥柔拱吊杆风涡振及对策》、《芜湖长江大桥钢梁设计》、《钢桥防断》、《高强度螺栓接头疲劳强度》、《钢桁梁安装》、《14MnNbg桥梁钢试验研究》等论文。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铁道部科技进步奖6项;第三届詹天佑大奖。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当年评选院士时,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的方秦汉提交的论文不多,这让评审小组很是为难了一阵子。
学术论文对于科研人员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晋级升职涨工资等,样样离不开,方秦汉心里自然有数。
“以前写的都扔了,现在也不写。”对于一辈子从事桥梁设计的方秦汉来说,这辈子写了多少文章,他不清楚:“大概有几十篇吧?”
然而,在中国的广阔土地上,却留下了方秦汉设计的传世之作。
1950年,方秦汉刚刚从清华大学毕业,就赶上了国家修建万里长江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参与了大桥的设计。
60年代,方秦汉主持设计南京长江大桥的钢梁,为他赢得了全国的声誉。而其事业的顶峰,应该是他主持九江长江大桥的设计。
按照上级指示,九江长江大桥钢梁结构不用传统的铆接,首次采用焊接。这一改虽然大大节省工程量和工期,却增加了技术难度和风险,尤其是焊接,可能会影响钢材的性能。
方秦汉义无反顾,迎难而上,主持了15锰桥梁钢的研究,一举解决了难题。
1992年,九江长江大桥成功合龙。九江长江大桥的桥梁钢全部是厚板焊接的栓焊梁。该桥的建成,标志着铆接梁从此退出我国的历史舞台。
1997年,方秦汉再次担当起芜湖长江大桥钢梁的设计任务。芜湖长江大桥被称为“跨世纪”工程,规模相当于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的总和。芜湖长江大桥建成后,多项技术指标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20世纪我国最大的一项桥梁建设工程。
这座桥梁被称为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继武汉、南京、九江长江大桥之后的第四座里程碑。该桥通车一年之后,就获得了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2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方秦汉院士受到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由于“脑子比较简单”,方秦汉诙谐地说自己“糊涂了一辈子”。
80多岁高龄的他,仍住在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旧房子里。20世纪90年代,单位曾给他分房,方秦汉却以一句不真不假的“我没钱”婉拒了,把机会让给了别人。
有套房子住就很满足,而有件事情做,方秦汉感到更满意。
从1954年至2000年的46年中,他一直安于一个没有任何行政级别的设计组组长。“当一个组长,我还得意的很,没有当官的才能。”他常教导年轻人:“不要总想着什么长、什么总的,要争取做一个教授级高工。”
不过近几年,方秦汉被“封了一个官”,大桥局副总工程师。他说,这相当于处级干部。
方秦汉把心思不用在当官上,而是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工作起来还特别认真。平时,他话语不多,和和气气,可一旦工作起来,方秦汉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在重大技术问题上,他从来都认理不认人,并且越对上面越不怕,嗓子越高,理由是“技术是需要争论的,真理越辩越明嘛。”他和领导“吵”,和同事“吵”,和教授、学者“吵”。在一次次“争吵”中,完成了一架架钢梁设计。
他参与研制开发的“多个TMD减振技术”,抑制风致涡振效果好。因开发多种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为铁路大型钢桥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九江长江大桥钢梁设计是方秦汉事业的巅峰,争吵也最多。1989年,某桥梁厂试制出九江长江大桥第一批钢梁,方秦汉检查钢梁制造记录时,发现有根钢梁杆件焊接时预热加温不到位,宣布报废重来。可厂里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怎么也不同意。
方秦汉“理论”不成,拂袖而去,向铁道部主管部门报告,桥梁厂只得重制。后来,该厂生产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强度钢梁。
1990年,在九江长江大桥桥钢梁制造最繁忙的日子里,有人对其设计提出质疑。
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上,方秦汉进行了一次次长篇答辩。经反复研究论证,最终证明他的设计是可以信赖的。此次论战,即是我国桥梁界有名的“京都大辩论”。在九江长江大桥施工设计中,发展创造了双吊索全伸臂180米和双伸臂跨中合龙钢梁架设新工艺。两年后,九江长江大桥钢梁顺利合龙,达到精度以毫米计的世界先进水平,并一举取得了12项技术突破。
在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院,方秦汉有个外号叫了十几年,名曰“钢霸”。一方面当然来自于他在钢梁设计上绝对权威的地位,也有人说与他认理不认人的性格有关。
若非亲耳听闻,你很难将眼前这位满头银丝、面容清癯、身材高瘦的老人与“钢霸”这个称呼联系在一起。方秦汉也说,自己是一只披着虎皮的老绵羊,表面凌厉,实则是温和的。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