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专访抗战老兵尤广才:要珍惜和平时代

2024年08月07日

 

 

“Welcome!” ,记者刚一进入位于北京安定门外尤广才老人的家,就听到了他洪亮的英文问候。作为1942年入缅作战抗击日军的连长,已96岁的他,在听闻此次采访计划后无比的激动和开心。

老人没有自己的住所,只能和退休的女儿住在一起。因为是老旧小区,所以整个楼梯间、房门、过道,都处于待整修的状态。可是正当记者想询问房子的情况时,却听到了一句有力的话语:“这是我的卧室,欢迎你们的到来!”老人说到,“地方不大,你们请坐!”老人的精气神,让我们惊喜的同时,精神也为之一振。

跟随老人进屋,约莫10平米的卧室里摆放着一张单人床、一个书桌,正对阳台的位置是一整面摆满了各种奖章、合影的立柜,不同时间的照片似乎在静静叙述着这位96岁老人的故事。在一个显著的位置,我们看到了老人与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这是我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照片!”老人说到这里非常的开心。照片里,尤广才老人坐在轮椅上,习总书记与他亲切握手。

在平日的生活里,老人最大的乐趣和爱好就是读报、抄写诗词、撰写回忆录。因为年事已高,他经常想到哪个历史片段就马上执笔来写,生怕日后忘记。连他的女儿也说自己不敢给父亲收拾书桌,因为一找不到手稿在哪,老军人的脾气就会火爆起来。在书桌的一旁,放的是老人抄写的《满江红》。“这可不是岳飞原来写的词,是经过修改的,抗战期间我们都会去唱!”老人拿着手稿告诉我们。

手稿上写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失地耻,犹未雪;

吾侪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富士山缺。

壮志饥餐倭奴肉,笑谈渴饮倭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报祖国!

 

耄耋之年 不忘使命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尤广才卸下戎装,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农民种植棉花,期间当过民办教师,当过赤脚医生,做过养猪饲养员。可当他回到家乡山东台儿庄自己一人独处之时,每每回忆起那些英勇无畏以身殉国的战友,总是心情无法平静。“回乡后我最荣耀的是自己有抗战的经历,可是我最怕的也是大家问我这个经历,因为一想到在缅甸与日军作战的情形,我就会想到我的战友,很多鲜活的却没能和我走出战场的战友,忍不住流泪。”尤广才说,“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珍惜现在和平的时代。”

老人床边案头摆放着一摞摞的英文报纸。“我一直看英文报纸,关注着国家大事,关注着中国的新闻。”尤广才说,“当年在缅甸从外籍教官那里学来的英文读写,我没有荒废,一直坚持到现在。”就在当天上午,北京黄埔同学会的人送来了一个包裹,老人的女儿拆开包裹,发现寄来的正是一枚“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看到这个奖章,老人人开心的说到:“太好了!太好了!感谢他们还记得我!”

尤广才用手端起这枚金黄色的纪念章,细细的看,然后,将它戴在了自己的胸前。时光仿佛随着他,一起回到1942年那个烽火硝烟的时代。

 

国境之南 有士死战

 

1942年,日军进攻缅甸,在3月占领缅甸首都仰光后,猖狂的日军继续进攻缅甸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然而,缅甸的战局关系着整个中国抗战的成败:一来滇缅公路承担着最多的国际援华物资;二来缅甸如若沦陷,整个中国西南大后方将直面日军兵锋,日军对中国将形成夹击之势。

与此同时,中国方面派出了入缅作战的远征军,他们将身赴异域,绝地死战。这一仗,决定抗战成败,国家存亡。除此之外,这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

尤广才出生于1919年,年轻时的他在赴缅之前早已因成绩优秀,被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破格录取,并留校任用。但在听到奔赴前线的同学为国捐躯舍身取义后,他心中难过,又十分佩服,于是决定主动请战,毅然决然奔赴前线。

1944年4月,尤广才开始远征缅北。

 

国危累卵 羽檄疾驰

 

随着国内日军封锁力度的加大,滇缅公路这条中国的运输生命线就变得极为重要。但与此同时,英印、英缅军在滇缅公路周边已有10个步兵营遭到重创,8个炮兵连几乎被全歼。英印、英缅和英军虽然还有3万人的实力,但从士气上已经变成了惊弓之鸟。日军不同于欧洲军队的打法,让英军非常头疼,尤其是日军凶残的夜袭,让英军无力抵抗。

面对缅甸局势的吃紧,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缅甸,旨在打通中印公路和中缅公路,收复缅北。时年24岁的尤广才,作为中国驻印军50师特务连连长,参加了这次关键战役。

入缅作战中大大小小的战斗打了数十场,可让尤广才老人印象深刻的一场战斗,则是西保攻坚战。老人的书柜里有一个相框,镶嵌着一份影印的抗战勋绩表,上面记录着:1945年3月16日西保战役,尤广才“忠勇果敢,指挥从容,行动坚决,于3月16日攻破敌坚固阵地,追敌至数英里,使敌放弃抵抗”。

据老人回忆,战斗开始后,他指挥的特务连顶在整个部队的最前线,他指挥的第一排、第二排发起正面进攻,第三排作为预备队。作为特务连,其实并不用负责一线作战,可是在战事焦灼,一线部队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他们毅然决然投身战场。在炮兵的火力掩护下,特务连很快接近敌人,与日军发生激烈战斗。战斗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了中午,一个阵地往往有几次的你争我夺,战况进入焦灼状态。

“吹冲锋号!让第三排投入战斗!”尤广才喊完,竟然没有听到号声,这才记起他的年轻号手已经在几分钟前牺牲。他马上叫来传令兵,命令第三排的战士立即投入战斗!

接到传令兵通知,第三排战士飞快杀到。两翼机枪声、冲锋枪声互相交织,手榴弹一枚枚的扔向日军头顶――数小时过去,日军畏惧于中国军人凌厉的攻势,开始逐步撤退。这时,尤广才看准时机,带领士兵穷追不舍,一直追到不远处的小江边。当天下午,尤广才和战友们成功占领了西保。

然而在战斗中,一枚炮弹呼啸袭来,在他的右后方爆炸,尤广才因此在右腰上留下了一道很深的垂直伤疤。这一战,尤广才特务连伤亡达到25人。

 

立身报国 美英齐赞

 

“我的部队隶属美军指挥,我们每人都领到一本英文版的《军语词典》和《丛林战书》。”尤广才老人说到,“那时候我看不懂,就去找美国联络官皮斯劳,他教我英语,这样慢慢的,就把英语学会了。”老人说到学习,语气变得坚定起来,“在部队里训练的教官是外国人,如果不去学英文,就会跟不上他们的训练节奏,也就没法子去带好我的兵。我不能让英美军人看不起中国人。”

尤老指了指写字台上的一摞英文报纸,他现在还坚持每天阅读英文报。

“中国军人的英勇作战和舍身精神是美国和英国军人非常肯定的!他们认为我们中国军人非常具有敢打敢拼的精神。”尤广才在说到这一点时,特别的激动。在他赴缅期间,曾目睹了中国方面的潘裕昆师长与英军费斯廷师长会晤商谈协同作战的一幕,“详细地点、日期我记不清了,但潘师长驻地的环境我还清晰地记得,是在一个森林平缓的山坡上,用投放武器弹药彩色降落伞搭起的一座帐篷,在帐篷周围我布置了警戒。上午时分,一位身着英军军服身体魁伟的军官,后面跟着两位随从,从我身旁径直走进帐篷。”

入缅作战是中国军人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光辉一页,能够最终完成战略目标,击溃日军的防线,中美英盟军的协同作战和共同补给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广才老人右腰处的伤,就是在美军的野战医院里治愈。中国军人也在英军百般危难之际,顶住了日本强大攻势,救盟友于危难。

在问到近期的愿望时,老人说:“我是个幸运的人,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这次70年大阅兵,看到中国越来越强大!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尤广才老人生于1919年9月3日,也许他不会想到,自己的生日竟然就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之日。现在的他,正在自己的家中和女儿一起等待自己96岁生日的到来。

在采访结束后,曾经是一名军人的笔者向老人敬了个军礼,老人意气风发的回礼,眼神中依然透着一个老兵的坚定。珍视和平,鉴往知来。在反法西斯胜利70年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向所有的抗战老兵们致敬!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专访抗战老兵尤广才:要珍惜和平时代” 的相关文章

鉴湖女侠秋谨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若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为中国人吐气”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詹天佑(186l一1919年),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詹县(今江西委源),因祖辈经销茶叶,迁居广东。他于1861年4月26日出生在广东南海县,1919年4月24日病逝于湖北汉口。   詹天佑从小就聪颖好学。1872年,他作为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时,年仅12岁。在美国留学期间...

一个晚清外交官在欧洲

      “他身着漂亮的紫色长袍,高贵地坐在椅子上。他有一副饱满的面容,年轻而快活,面带微笑,露出漂亮的牙齿。他身体健壮,声音低沉有力又清晰明快。这是一次风趣幽默的精彩演讲,出自一个男人和高贵种族之口,非常法国化,但更有中国味。在微笑和客气的外表下,我感到...

李昌平:朱总理,我有话对您说

      农民啊我的父母    为哺育我长大付出多少辛苦!    出风入雨不知春秋    披星戴月不避寒暑    农民啊我的亲人    不知怎样才能表达我一颗赤子之心    第一次见到李昌平,他...

许银川:挑战永无终结

  获得中视股份杯年度总决赛冠军的许银川!在千年之初为自己开了个好头。于是我们也决定乘这个机会采访一下许银川。   背后的无奈“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这个冠军可是送给你父母最好的礼物啦!”我 笑着向许银川祝贺道。   可是许银川并不十分高兴,他告 诉我今年不一定能回家和父母及小妹 过一个团...

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故自幼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虏掠至南京,入宫成为太监。由于他聪慧勤勉,又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