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一般来说,旧的事物总存在一些弊端,如果不创造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就不能较好发展。改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缓和问题或有限度的改进。例如,许多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基本达到极限,改进也是很有限的,只能做为一时之策,只有大力创新,才能取得大的进步。
一个民族一时崛起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能保持长久的繁荣富强。优秀的民族即使一时失败了,也能迅速崛起。历史上有很多个民族曾经辉煌,但都相继消失。一个民族要长久富强,除了要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外,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就如一个企业,如果缺乏创新能力,迟早要受淘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总比一个守旧的民族强得多。在1000万勇于创新的人群中,大部分人发展得比较好,尽管有部分人失败了,但他们的失败是为多数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他们仍然有权利得到人们的尊重。相反,在1000万保守的人群中,总体的发展状况相当糟糕,尽管有少数人成功了,但大部分人无所作为。
任何一种事物或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期限,超过期限就会受新事物或新方法淘汰、取代。一般来说,用先进的方式办事,或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都可能失败。多冒这种风险一时或许不大有利(甚至有害),但于长远上的发展十分有利。
创新精神对民族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越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越强。这一点一时或许不大明显,但长远上必定如此。
二、有利于科技、社会的发展。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在科技上不会有大的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创新精神首先在科技上取得巨大的发展,而后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创新活动能提高人民的思考力和进取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十分有利。
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娱乐活动,既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快乐,又利于科技、社会的发展,对于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利。
创新的原意在于创造新事物、新方法,衡量创新精神的几个主要指标:
一、创新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越强,知识面越广,其创新能力就越强。当然,一个接受过创新教育的人,其创新能力要比普通人强得多。
二、创新速度。创新的速度越快,越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反之,创新的速度越慢,竞争力越弱,十分不利。企业推出新产品的速度越快,其竞争力就越强。
三、创新效益。创新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和挫折,我们只能在大力创新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失败、挫折,并尽量争取获得较高的效益。同样的创新活动,有的队伍所付出的代价比较小,有的队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任何决策都从设想开始,设想是基础,直接影响以后的决策、实施和效果,因此,一定要大胆设象。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人,其设想常常出乎别人的意料。设想越好,越可能取得越好的效果,反之,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设想既要想得宽、想得广,又必须有意义。要尽量减少无意义的设想,以节约时间、精力及提高设想的效率。如果设想中无意义的内容过多,就会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有意义的内容所占的比重不大,整个设想的意义就不大。小时候因能力所限,设想的质量肯定不高。这是正常的,只要从小养成设想的习惯,长远上对于个人的成才、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创新要有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的精神。创新的过程往往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遇到恶毒的眼光、恶语的嘲讽,也常会有想进想退、避难就易等心理的影响而半途而废。
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受封建的科举制度及权谋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于科技的探索比较少。由于科举考试与玩弄权谋可以探索的范围并不大(相比科技而言实在很小),民族长期在这个小圈子里运转,必然造成全民族缺乏创新精神及探索精神,严重阻碍民族的发展。科技的探索范围相当广,而且永无止境,因此,对科技探索越多的民族,越具有创新精神。西方发达国家历来重视科技,相比东方人重视权谋而言,创新能力要强得多,即使是近代较先发展的日本人,其创新能力也远远比不上美国人。
为了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必须学习创造理论。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接受过创造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学生,与没有接受过这种培养和训练的学生相比,在接受需要创造能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高3倍。在日本,创造学的宣传、推广应用十分普及,在开发群体创造力方面很有特色,也富有成效,在国际创造学的应用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值得我们借鉴。
多采用先进的方式办事,一时对于提高创新能力或许不大有利,但长期如此,非常有益。在封建专制压迫下,任何稍离“正统”的言语都会被视为大逆不道,因此,国民保守地做人,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专制就这样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扼杀了国民的创新精神,只留下保守、墨守陈规的陋习,令人痛心。
中国学者总在注释古书,总在古人那里寻找智慧,寻求认同;而西方学者却在不断地否定前人,超越前人。在我国,多数作家总喜欢大量援引古人的言论,并在古人的观点上加以解释,很少有独立的、创新的见解。这种文章说好听一点是弘扬传统文化,说难听一点是鹦鹉学舌,其价值实在不大。如果知识分子不改变这种创作方法的话,民族文化绝不可能踏入先进行列,民族也不可能发达起来。
假如政府不积极创造新的、优秀的政策,民族就无法走向发达。常规的、没有创新的基本行政是容易做到的,一般人才就可以胜任,而高效的行政行为只有高级人才能够做到。传统上的政府,除了中央、省一级政府较重视研究新政策外,基层(如市、县、镇)很少根据地方状况创造优秀的政策。这一点一时对民族发展的阻碍或许不大,但代代相传,对于民族发展万分不利。实际上,各级政府都要多做些有创新意义的好事,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各级政府把工作做好了,民族才能踏踏实实地走向发达。
多数年轻人敢做敢为,不愿受传统拘束,敢于探索及与权威争议,这是年轻人的特性,虽然有时候会犯错误及造成一些损失,但有利于年青人的长远发展。如果一个民族的青年人不敢于创新,这个民族的前途将是渺茫的。如果一个家庭里的继承者缺乏创新精神,这个家庭是难以较好发展的。
周光召同志曾指出:“我们要发挥创新精神与能力,不仅在科技上创新,在文化上、管理上也都要创新,不能墨守成规。唯有不断地创新,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在下一世纪走上一条迎头赶上先进的道路。”振兴中华必须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培养国民的创新能力要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抓起。
(本文是初稿,写于2002年9月。)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