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做好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个尽到了责任的领导才是好领导,即所谓“君君”;一个尽到了责任的部下才是好部下,即所谓“臣臣”;一个尽到了责任的父亲才是好父亲,即所谓“父父”;一个尽到了责任的儿子才是好儿子,即所谓“子子”。只要天下人都如此,就可建立美好的社会。
据有关资料揭露,每年我国用于公款吃喝的就要花费1000多亿元,其中,许多是攀比造成的浪费;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的商品生产中,因质量问题每年损失1000多亿元;我国每年因偷税漏税也要损失几千亿元。这些损失中,很多是由于一些国民没有做好自己造成的,是可以避免和大大减少的。例如,生产过程中,只要工人尽量做好,就可大大减少不合格产品的质量。
有些事是无法完全改变的,只能努力做好。而完全放弃努力,却是大错特错。对每一个医生来说,他无法挽救所有病人的生命,但他可以尽量挽救较多的病人的生命,或者为很多病人减少死去的痛苦。对每一位法官来说,他无法事事都做得公正,但可以尽量做到公正。如果放弃了公正的信念,那就是罪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别人的思想不好,想改变他确实很困难,即使有能力改造对方,也要付出较大的代价,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除了教师、公务员和社会学家等行业外,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每位国民努力改变周围国民的思想,只能要求每位国民都必须做好自己。只要多数国民都尽量做好,社会风气一定会好起来,许多思想不好的人在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也会自觉转变过来。
当我们有权利要求别人做好时,必须严格要求他人做好。例如,做为领导者要严格管教下属,不能容忍下属为非作歹。当我们并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做好时,即使别人犯错误,我们也必须坚定地做好自己,不可跟着别人干坏事。
多数国民都缺乏“尽量做好自己”的精神,常责怪他人没有做好,而很少责怪自己。比如,在干坏事或办不好事情之后,千方百计为自己辩护及推卸责任。有些国民平常过于随便,虽然没有犯什么大错,但小错却不断。有些国民做错了也不思改正,因而没有什么进步。
许多官员看到别人贪污作弊,也跟着干,而且自欺欺人地想:“到处都是腐败,这一点算什么呢?那里比得了那位科长、县长或市长!”这种人根本就不存在尽量做好自己的精神,这样的官员多了,腐败将不可避免。看到同事、朋友贪污作弊,正直的官员是不会随波逐流的,即使偶尔不得不随流,也不致于“过分”。
如果下级有尽量做好自己的精神,一些无谓的检查就可以大大减少。如果下级缺乏尽量做好自己的精神,再多的检查也难以奏效。当监管的眼睛离开时,很多国民就随随便便了――随地吐痰、乱仍废纸、乱涂乱画,在空调房里抽烟;在公共厕所里随地大小便,方便之后也不自觉冲水;酒后吆三喝四的,似乎非表现自己的“修养”不可;说话过于大声,根本就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假如每位国民都尽量做好自己,就可防治无数不良问题,对于每位国民及全民族的发展万分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大多数不道德行为对本人并没有多少好处,却有大量的坏处,而且损害他人的利益,怎么可做呢?然而,很多国民为什么不遵守道德呢?问题就在于国民缺乏做好自己的精神,而且在潜意识上有龌龊的心理――喜欢恶作剧、喜欢给人制造麻烦、以别人的不方便和损失为“快乐”、喜欢破坏社会。这些病态心理不仅表现在一些小事上,还表现在许多大事上,一时对于民族发展的损害或许不很大,但代代相传对于民族发展将万分不利,值得国民反思。
我们虽然有近13亿人口,但有心做好自己及真正做好自己的国民并不太多,多数国民随波逐流,严重影响民族的发展。有些优秀的人才想做好工作,但因同事不配合而无法做得很好,只能叹息。很多国民随波逐流,学坏不学好。
造物主不要求国民有多么的善良及多么的无私,也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做常帮助他人的善人,但要求每个人应该做一个合格的国民,也不能做一个常让人欺负的弱者。
尽量做好自己,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尽量从善,尽量不作恶。即使处于恶劣的环境,也要尽量从善。即使再穷,也不能丧志及为非作歹。每位国民都要自觉做好自己,努力学习科技及发展自己,长期坚持下去,民族必可发达。如果迫不得已而作恶,也不可作大恶,并要尽量弃邪归正,即使一时无法立刻从正,也要逐步改正过来。
二、力求进步。一个善良而无所作为的人,也无法享受美好的生活。只有力求进步,在自身素质、事业及生活等方面不断进步,才能有所作为及快乐生活。
三、力求做得最好。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多事情不可能办得非常好,但也要尽量做好。竞争越来越激烈,缺陷过多的东西将经不起竞争的考验,只有接近于完美的东西才有竞争力。
无论别人如何做,为了个人的发展与快乐生活,就必须做好自己,不必与他人对比,更不可因别人没有做好而随波逐流。一生坚持尽量做好自己,通常都可以得到幸福,即使个人失败了,也可为子孙探明从正道求发展的宝贵方法,对子孙后代的发展十分有利,而这也是一种成功。
许多国民不能做好自己,常需要麻烦别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麻烦常会浪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一时的浪费或许不多,长期积累就很多,影响每个人的发展。当然,凡事不求人也不是好事,一个人如果孤立不求人,也不会有大的作为。
日本人不喜欢麻烦别人,有时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即使是好朋友,每个人都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既讨厌别人打扰,又不愿麻烦别人。这种各自尽量做好自己的精神,有利于每个人集中较多的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干扰,对于每个人及全民族的发展都十分有益,值得我们借鉴。
在团体里,只有每个人都尽量做好自己,人与人之间的责怪、埋怨才会大减少,大家的心情才比较好。只有每个成员都尽量做好,才能形成强大的团体竞争力。任何一个人做不好,都会影响团体的发展。
一件事情没有办好,多数国民不会首先检讨自己,而是埋怨他人没有做好,由此而产生一些怨气。这种“责人严、不责已”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影响彼此的团结。多数国民都这样,必然影响国民之间的团结协作。如果这种通病不改正的话,民族永远不可能建立起团队精神。
在发达国家,团体里的每个成员都尽量做好自己,并且和谐合作,相互之间较少有责怪、埋怨,使得团体的竞争力相当强,对于团体及个人的发展都十分有利。当然,如果那位成员不负责任,将受到鄙视和严厉的谴责。
某项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合作才能做好,只要其中一个部门消极工作,另一个部门往往会抱怨,并跟着消极工作(很少人会想到做好自己),而且不断蔓延,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多数部门消极工作,严重影响民族的发展。一项工作没有做好,多个部门都负有责任,但难以一一追究,到最后常常是不了了之。
只要多数国民尽量做好自己,就可有效避免和减少许多社会问题,并且有利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只要多数国民不乱扔垃圾,就不会“几乎全国到处都脏”;只要大多数国民多学习和研究科技,将可很快摘掉民族科技落后的帽子;只要大多数国民象日本人一样每年读三十本书,不久之后将可告别愚昧;只要大多数家庭都适当种点花木,整个国家将漂亮很多;只要大多数官员都尽量做好自己,民族将可稳步地走向发达;只要大多数老师尽量做好自己,民族素质将快速提高……
日本人认为,只要每个人都管好自己,就可建立优良的社会气氛及社会秩序,因此,每个人都尽量管好自己,而较少理会别人的事情。中国人喜欢谈社会事,却没有管好自己,多数国民都没有做好自己,由此而产生无数不良的现象(也不能较好解决),严重影响每位国民及全民族的发展。
只有大多数国民都尽量做好自己,民族才能够因每个人的发展而富强。能尽量做好自己的国民越多,民族就越好发展,相反,这样的国民越少,民族就越难以发展,更谈不上发达起。
成才是尽量做好自己的基础,成功是尽量做好自己的表现,享受美好生活是尽量做好自己的主要结果。即使不能成大功,也要争取有些作为。如果不能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也不能破坏社会的发展。自己没本事而无所作为,已经是心有余愧的事情,怎么可以影响社会发展呢?即使尽量做好自己而未得到较好的发展,也可于心无愧地快乐生活。
无意之中也可能会违法乱纪,有时候出于万不得已也要适当违法,而不必过分墨守成规。从正道求发展,即使暂时吃亏一点,但长远上是有利的。即使处于不良的环境里,优秀人才也会尽量做好自己,一时或许受埋没、受压制,但长远上只要有足够的才能,就完全有机会发展。朱容基同志在清华大学念书时担任过学生会主席,23岁参加工作已经是副科级干部,但直到52岁平反后(1978年)才升为副处级干部,这三十年间有两个五年被下放,空有一身才华而没有用武之地,但他始终坚持学习、研究,为日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平常立身要正,但与邪恶斗争要注意策略,以求用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效果。
政府应积极引导国民做好,否则,没有组织与号召,许多国民就缺乏共识,许多国民想做好也无法做好。比如,假如政府能引导国民科学处理垃圾,并建立相应的处理设施,相信大多数国民都会自觉做好。
当社会处于大规模的转型时期,旧的一些规则被打破,新的规则尚未成型,部分国民迷失了方向,部分国民不知所措,部分国民悲观消极,部分国民仍能够做好自己,部分很快适应新型的规则。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如果多数国民有尽量做好自己的精神,那么,社会的转型就不会出现混乱、动荡,转型的代价就不会很大,对于社会发展非常有利;反之,社会的转型将十分困难,代价也将很大。因此,无论社会出现那些新问题,每位国民都要坚定地做好自己,不可随波逐流、堕落、悲观消极,以利于个人及民族发展。
许多国民不尽量做来自己,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来一个好的领导,甚至寄托于一个好的国家领导人。从基层干部到高级干部几乎都如此寄托,这种泡沫式的幻想导致无数工作没有做好,严重影响民族发展。历史一再证明,把个人的命运或国家的命运寄托于一两个人是不正常的,也是很危险的。一个民族的发展要靠大多数国民尽量做好,而不是靠少数人做好,更不是靠一两个人做好。
(本文是初稿,写于2002年9月。)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