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意志 > 基本意志 > 正文内容

林鸣:意志创造奇迹

2020年05月12日
 

 

2018年10月底,晨雾之中,一个身影自港珠澳桥头缓缓跑来,满头银发却步履坚定,他就是港珠澳大桥的总工程师林鸣,在这个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工程即将通车之际,61岁的林鸣要以跑完大桥全程的方式,纪念这对于中国、对自己意义非凡的伟大时刻。

事实上,林鸣个人的马拉松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迈步了。出生于五十年代末的他,童年正逢上一个特殊的年代――与同时期的其他工人家庭一样,他们全家被下放到农村接受改造,父母住在窄小的茅草棚内,兄弟三人只能借住在别人家中。即使条件如斯艰难,林鸣的父母也没有放弃对下一代的教育。这一点首先就表现在读书上。文革期间,人手一本红封毛选是社会风尚,读书则被视作不必要的,甚至是会引出麻烦的行为。林鸣的父母却喜好读书,他们收集报纸和书籍,将晚上的休息时间作为家庭的读书会,身处这样的家庭中,林鸣几兄弟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学习,并在班级中名列前茅。

在林鸣的个人修养和品格塑造上,母亲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为人上,她教育林鸣要保持谦逊、与人为善;在做事上,她又责其务必以端正认真的态度对待手上的每一件事。不难想象,如今的这位为人低调亲和、行事严谨坚定的工程师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走向成功的。

父母对少年林鸣的教育,适用于讨论教育与成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等主题,如2016年全国一卷作文题《奖惩之后》等。

1977年文革结束后,全国恢复高考,许多人都迫切渴望以此改变自己被时代“耽搁”的命运,林鸣也在其中。只是不巧,身为在职工的他被派驻到武汉学习。那时中国并没有异地考试制度,等林鸣返回江苏时,高考已与他失之交臂,小他四岁的弟弟则顺利地从高中直升入大学。

不能让自己在抱怨中蹉跎时间。林鸣在工厂上班之余依然抓紧时间为高考复习,终于,在1978年春季高考后,林鸣收到了自己期盼已久的高校录取通知书。弟弟林虹也为林鸣的这股拼劲动容:“听到二哥考上大学的消息挺吃惊的,因为从复习到高考,他只花了半年时间。”林鸣成功进入高等院校建筑专业,完成人生中从工人到工程师的第一次转变。

这股不向命运低头,迎难而上的拼劲也在其之后的工程师生涯中得到彰显。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林鸣任珠海大桥的项目工程师,其中有一项任务是将珠海大桥的一个桥墩的铜护筒从水底拔出来,林鸣仅在上大学之前做过起重工,成为工程师后这是头一遭。压力也是动力,让人能挑战自我,突破极限。林鸣整合手头的资源,经历多方筹划,“在岸边上千老乡的欢呼声中,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

2000年,林鸣负责建设润扬大桥,也是当时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其中南汊悬索桥北锚碇因其体量大被誉为“神州第一锚”,建设过程中必须为开挖罕见的特大深基坑留出施工空间,危险系数极大。长江和基坑之间的土堤若稍有闪失,江水便导致会瞬间倒灌,不但当前的建设项目将付诸江水,施工人员的生命也会受到威胁。工人们担心触破土堤禁制而迟迟不敢开工,在此关头,作为工程建设的指挥人员,林鸣坚持进入基坑,与施工人员一同坚守施工前线,最终顺利完成项目。在这之后,他被称作工程团队的“定海神针”。临危不惧、决策果断的优秀品质,也为其成为港珠澳大桥项目总工程师、“新世界七大奇迹”的缔造者埋下伏笔。

林鸣从工人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总工程师的经历,适用于不向命运低头、攻坚克难、举重若轻等主题,如2007年上海卷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等。

职业生涯临至尾声,任何一个重大的工程项目都可能意味着是林鸣作为总工程师最后的一个作品。当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许多人会选择爱惜羽毛,争取全身而退,而林鸣则毅然践行着迎难不惧,挑战一切的人生信条。他认为,“工程的难题和挑战由于技术的发展此消彼长,机遇永远大于挑战,关键在于我们一定要抓机遇,敢于挑战。”

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也公认的“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其中林鸣负责的海上人工岛和海底城管隧道是整个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的部分:“需要将33节,每节重达8万吨、长达180米、宽约38米、高11.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连接起来”。在伶仃洋水下数十米深处,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这一项施工的技术难度,堪比“海底穿针”。

在项目准备时期,韩国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桥是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沉管隧道技术的成果,由荷兰专家协助建设。但韩方拒绝中方参观他们的设备,荷兰技术团队亦开出天价咨询费用。外援已失,林鸣认识到,“只有走自我研发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

没有先例可循,林鸣带领着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创造在当时视为不可完成的工程奇迹。工程期间的坎坷远不止前期缺乏核心技术支持这一点。伶仃洋的海流复杂多变,一天内潮水多次涨落,水下急流多、流态异常,也给水下施工造成极大的阻力。

在进行“海底穿针”项目时,从E1到E33,这33节钢筋混凝管的对接,并不如想象中那样顺利。要知道每个沉管都体积庞大,重量达上万吨,从设计到生产,乃至运送到前线安装,每一个步骤都须分外谨慎,稍有差池,都损失和风险――轻则设备受损,重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工程事故。E15沉管的安装就是“海底穿针”项目中最曲折的一段,当E15安放工作准备就绪时,水下操作团队却上报:海底基槽发现回淤物,根基不稳。回淤物一旦受外力影响,便会形成大面积陷落,这样的基槽,不易安装,更不能安装。E15沉管不得不经历两次被拖回工厂,等待水文观测正常,第三次浮运后才终于成功下水。林鸣终于完成这第十五个孩子的对接。庞大工程下每一个细节都将“牵一发而动一身”,其中耗费的人力心血可想而知。

凝聚了举国的期望,不达预期时,失望、痛苦更是难以想象的。最终合龙前多次与水泥回淤等问题“战斗”,长期坚守第一线,倾尽心力,以至于林鸣的身体熬不住了。2013年底,林鸣因高负荷工作导致鼻腔大量出血,进行两次全麻手术,术后几天又回归岗位,进行不间断的工作。

2017年5月2日,伶仃洋上烟花一片,掌声与欢呼交织,只是汇报人员的脸上并无喜色――最终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时出现16厘米的偏差。事实上,在庞大的工程面前,这点误差是能被视作成功的――项目凝聚了太多的期盼、太多的心力、心血。但林鸣最终还是艰难地作出返工决定,“如果我们不精调,将会成为终生的遗憾。”最终,偏差从16厘米降到了不到2.5毫米。这一看似细微的调整,创造的是不仅是他个人,也是中国技术和工程史上的一次极限跨越。

林鸣在沉管隧道接头结束后决定返工,将16厘米最终缩短到2.5毫米的事例,适用于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等主题,如2018年北京卷作文题《新时代新青年》、2015年全国二卷作文题《谁更具风采》等。

从工人到大国工程师,强大的意志力支撑着林鸣攻坚克难,挑战一切不可能,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更高处。正如他所说:“桥的价值在于承载,而人的价值在于担当。”文天祥于伶仃洋留下叹息与正气,林鸣三战伶仃洋,担责不推,担难不怯,担险不畏,筑成跨海长虹,也为这片汪洋留下动人的理想传奇。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林鸣:意志创造奇迹” 的相关文章

认输�D�D也要学会的另一课

      这一课没有哪个学校开设,这一课却人人都应学会,这一课叫: 学会认输。  学会认输是什么?一个人如果听惯了这些词汇:百折不回,坚定不移,前仆后继,永不言悔……那么,他需要学会认输。  学会认输,就是知道自己在摸到一张臭牌时,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

心态决定命运

    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比其他的人更成功,赚更多的钱,拥有不错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体,整天快快乐乐地过着高品质的人生,似乎他们的生活就是比别人过的好。而许多人忙忙碌碌地劳作却只能维持生计。其实,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为什么有许多人能够获得成功,能够克服万难去建...

思想成熟的标志

    一、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任何一个思想成熟的人对于如何及时、妥善地处理手头的工作,如何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有主见和自信心。凡事既不会过分依赖他人,亦不会推卸自己的责任,坚持干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二、有自知自明:对自己的才能有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

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用这两个词做题目写手记,主题似乎沉重了些。但是看了这两天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那“波澜壮阔”的奥运赛况,听到一些人的评论,想想还是有必要说一说。  问题是由这两天的羽毛球和乒乓球比赛引起的。正如大家从电视转播中所见,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选手王楠、李菊、刘国梁、孔令辉,还有张军和高��等选...

勇毅

    世界上巨大、出色的成就,常常是在逆境里取得的。这种情况,使得逆境遂成为有识之士的洗礼之水,进身阶梯。于是,逆境在有识者眼里则含有一种别样的科学价值;面对逆境,他们更能发挥超乎寻常的勇敢精神。  痛苦、忧愁是逆境里安排的铁砧,勇气正是在铁砧锻打之下迅速成长的,这应合了法国作...

探索自然、锻炼意志,保护环境,当从自身和眼下做起――从冯勇死亡谈起

    青海可西西里草原传来噩耗,四川成都的两个绿色环保组织成员牺牲了,这个事件,再次提醒人们应该怎么样去做绿色环保义务工作,应该怎么样去对待自己的生命。   四川成都市,是最早发起长江漂流探险组织的地区,由于那是一次延续文革意识形态革命激情的新闻炒作,所以,长江漂流探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