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中国人的命及其它

2004年01月14日
  
  谈起命和命运很多人会想到“生命”,“革命”,以为“命”者唯生命而已,其实这就有失狭义了。文化之中的“命运”不仅包括了一个人的生命,还蕴有人一生之发展态势,和生活的质量。古今中外都有”算命”的,中国的算命包括了人的吉凶祸福,身家性命,而外国的算命多是预测一个人是不是运气,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满足欲望等。两者似乎的差别在于前者比较关心生老病死,而后者更多地在意现实的感受。这两种差异有其文化的基础。中国的文化并不过分地强调荣华富贵,特别是道儒佛文化。只要是平平安安地活着,即便是忍气吞声也比死了好得多,此即所谓的“好死不如赖活着”。西方人可以大呼“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不自由毋宁死”,而这些中国人是不情愿的。 

  所以在中国的文化里可以有阿Q的存在,而在西方人那里可以有<<勇敢的心>>,可以有<<司巴达克斯>>,可以有<<罗米欧与朱丽叶>>.过去的中国揭竿而起的多是为着“替天行道”和“等富贵,均贫富”,实在活不下去了就拼命,而之后就又一如既往地“大人”“小人”“老爷”“草民”的并无所谓了。几千年的中国出了一对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爱情而双双化成了蝴蝶。因为“物以希为贵”的原因,搞得全世界的人都忘了中国人曾经是多么的珍稀生命。其实这的确是一件好事,之所以是好事就是别的人种对中国人依然心存敬畏,不敢小视。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最好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好。 

  中国人珍稀命通常是珍稀自己的命,所以在历史上不时的还会出一些汉奸,中国的历史上也经常会把别人的命革上一革,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展现生力。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那就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与之有关的教育。在过去的中国,三教九流大谈“无为而治“,大谈”中庸”,大谈“看破红尘”,大谈“仁义道德”,大谈“灭人欲,兴天理”,使人以为活着就得无为,就得中庸,就得避世,就的讲孝悌仁义,忠信贞廉。其实这些适度地讲,适度地用也并非不可以,只是太极端了就有欺人和自欺的嫌疑了。 

  直到上一个世纪,中国开始反封建,而且有幸出了个平民的代言人毛泽东。毛泽东的贡献之一就如他所宣示的那样,使中国人站了起来,使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从封建枷锁中解脱出来。这确实是史无前例的大事情,说是翻天覆地也是确实的。 

  怎奈这种文化的解放并不为有的中国人所熟悉。因为直到现在还可以见到“地方保护”,“阿谀奉承”,“买官卖官”“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等等这些在<<拍案惊奇>>之类的史记中才见的事。为此有人大叹“素质”,大叹“腐败”。以为这是中国人的遗传力等使然,而其实不知是中国的封建文化和传统使然。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积淀了精华,但也有大量的尘垢。光凭一场“五四”和毛泽东等人的努力恐嫌不够。必须仰仗每一个有良知而不满现状的中国人一齐努力才行。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是一位洋“算命”先生给测准了的,而我们中国人自己就一定不得不珍惜。 

  22/03/2002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人的命及其它” 的相关文章

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

      “现代性”一词已被许多知识者所注意,但我们发现,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现代性”的资源,或者说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化因子,少得可怜。因此,在打量这一概念时,知识界不得不求助于域外,而这一概念的本身,也正因为是舶来的,所以置身于这一语境...

潜意识的力量

  你有绝对权利随时可以控制的惟一对象,就是你的心态,这里所谓的"控制权利"是表示你"可以"控制,但并不表示你真的已控制,你必须学习运用此一权利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内心里的意识是进行推理和思考的场所,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并且导引通往潜意识之路,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  但潜意识不会思考...

理性

    理性是进步的根源,是素质的标志。只有当理性的光辉照耀到全体国民时,民族才能谈得上成熟。优秀的民族是理性的,优秀的人才也是理性的。一个缺乏理性的人,不仅难以发展,而且难以快乐生活。 一个成熟的人,通常不会受感情困扰。如果一个人常为情所困,说明他还不成...

“手掌”上的三个世界――当代文化差异的考察

  笔者在1986年写作小书《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及论文《海派文化的性质》的时候,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照,将它们分别界定为"农业文化"与"工商文化",同时还指陈这两个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以阿拉伯文化为发表的"游牧文化",进一步说明三个文化的行进与互动,演绎出人类的文明进化史。   至今...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