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谋略: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谋略,经过新军事变革的洗礼,正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插上科技的翅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军事谋略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现在的侦察卫星可以在距地面110公里的高空拍摄到分辨率达0.3米的地面照片,“电磁探测”卫星可以广泛截取电子信息,红外探测仪能从一扇玻璃的震动“听到”室内说话的内容,计算机的使用大大拓展了人脑的功能,C4ISR系统在信息分类、分析辨别、存储、传输、处理、辅助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指挥员,一方面要善于从科技的视角审视战场,用符合科技原理的办法寻求克敌制胜的谋略;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延伸指挥员的视觉、听觉、嗅觉,帮助指挥员提高分析、综合、判断、计算、运筹和决策能力。在平时训练中,利用虚拟现实的可重复性、可修改性、可嵌入性特点,把世界上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战争热点,作为虚拟环境,让指挥员在这种虚拟实践中进行模拟对抗,“从实验室中学习战争”,加快提高指挥员的谋略水平。
―――把知识变为能力。谋略从本质上讲是知识的运用,有知才有谋、有谋才有略。但是,在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仅仅重视知识的武装已经不够了,正如克劳塞维茨说过的那样,“知识必须变成能力”。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赖特在其《三位科学家和他们的上帝:寻找信息时代的意义》一书中提出一个“信息金字塔”理论,位于金字塔最庞大底层的是未经组织加工的“数据”和“事实 ”,在它之上的是经过组织后的信息,再上一层就是与信息相适应,但已精练为知识的层次,在知识的上面,也就是最上一层是“智慧”―――即信息的最高境界。智慧在实践中的运用表现为能力,因此,指挥员要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最重要的是研究战争规律,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规律,不懈追求和攀登“把知识变为能力”的谋略境界。
―――变“单一的计谋”为“集成化的谋略”。近十多年来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使我们觅得这样的端倪:信息化战争呈现出全维性的特点,作战行动在陆、海、空、天、电以及网络和心理多维空间展开,战略、战役、战术以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斗争高度融合。这就要求指挥员,既要“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 ”,又能够敏锐地感知方方面面的战场细节。信息化战争是系统对抗,一个偶然因素、一个不起眼的疏漏,就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伊朗人质事件”就曾是美军三角洲特种部队挥之不去的阴影。1979年11月4日,伊朗扣押了66名美国外交官作为人质,要求美国交出前国王巴列维。人质事件发生后,美国实施了代号 “鹰爪行动”的营救方案。由于一架直升飞机的意外故障,行动计划被迫改变。在匆忙撤退中,美军的直升机与运输机相撞,造成8人死亡,营救行动就因这样一个未曾想到的意外,遭受了失败。被誉为全球质量管理大师的管理思想家克劳士比曾经提出一个“零缺陷”理论,后传至日本,在日本制造业中全面推广,使日本的制造业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可以说,信息化战争需要集成化的“零缺陷”谋略,指挥员必须拥有系统思维方式。
―――追求快速高效。军事谋略需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但是,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谋略不仅有质量的要求,更有速度的要求。海湾战争时,美军把空中任务指令传给作战单位需要几个小时,现在只需5秒钟。美军还在“捕食者”无人侦察机上加装“地狱火”导弹,使该机集侦察、监视和火力打击于一体,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现即摧毁”。美前国防部长科恩说过:“以往的哲学是大吃小,今天的哲学是快吃慢。”快速高效的谋略,从思维方式上看,需要对传统的谋略内涵进行超越。被称为美国版《孙子兵法》的《震慑与畏惧―――迅速制胜之道》一书提出了一个迅速制胜理论,强调“迅速”的要素就是要具备“提供实时、可用目标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谋略,既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广泛获取各种信息,增强对战场的感知能力,还要善于对信息的检索、筛选、分配、输送进行谋划,对战场的“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增强对战场情况变化的反应能力。
―――不断超越创新。战争有规律可循,谋略无现成答案。信息化战争是全新的战争,军事谋略首先要冲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习惯做法、权威说法等,不墨守陈规、不拘泥于老一套。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成功战例无不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把握指挥信息化战争主动权更需要创造性谋略。传统的思维方式中,最容易使人们受到限制的是“二值逻辑”。面对信息时代的战争,我们必须跳出非此即彼、非对即错、非强即弱的绝对化、片面性思维模式,学会用复杂性方法评价、处理复杂事物,这也是传统军事谋略走向新阶段的重要方面。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