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普世价值不可一概否定

2010年01月19日
      我在良渚论坛的致辞里提出,学术讨论要畅所欲言,无拘无束。这一点我们做到了,所以论坛很生动。

 这次许多同志谈到普世价值。对这个问题,我没有专门研究,但也可以讲几点看法。第一是,普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第二是,普世价值不可一概否定;第三是,发生争论时,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

 所谓人以群分,是指差异性。但是,人与人、族群与族群、阶级与阶级,以及东西方,差异之外,还有同一性。过去对同一性讲得很不够。人类是有共同理想的。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可以看作人类的共同价值。也因此才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也是我们提倡“和谐”的前提。所以,普世价值客观存在。不能因为有人以自己所主张的价值或者某个地方的价值号称“普世价值”而一概否定普世价值的客观存在。根本上否认普世价值,也不利于我们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机制,不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因为你把前提否定了,等于把交流和对话的基础也否定了。势必导致“文化相对主义”,也不符合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

 我尤其想讲一下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发生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我不主张在发生此类问题时采取压制、戴帽子甚至政治威胁的方法。还是应该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对待不同意见大致有以下三种态度。第一种是“党同伐异”,你不同意我的,我就办你。就是孔子所说的“小人同而不和”。这在中外历史上都不鲜见。第二种是“求同存异”。这比前一种,进了一大步。我们现在奉行的就是求大同存小异。但我觉得,上述两种之外,还有一个根本态度问题,我个人认为可以称为一种境界,就是“敬其所异”。你有不同的意见吗?你有不同的观点吗?我首先表示尊重。而且,这种尊重还表现为我尊重你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并且反对压抑你的不同意见。为什么要这样,一是因为意见虽然不同,但大家是平等的。在学术问题面前谁也不能居高临下。二是因为没有不同意见的讨论就没有学术的进步。同样,无论个人还是集团,没有对手、没有竞争者也不会进步。所有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对手”。因此我说的“敬”字,是很真诚的。当然对于领导者,尊重不同意见,还是一种雅量,一种民主风度。

 完全相同的东西,一万个加起来,还是一个东西。事物的发展,就是在同与不同的创新当中发展的。我记不清楚,哪位哲人讲过这样一句话:美好的东西是光明和阴影组成的。我对这句话很欣赏。因为我是搞摄影的,我知道如果都是一片光明,没有影,那就不叫摄影,顶多叫照相。你想,这张照片上全是一片光明,没有影,能够构成一张美好的图画和美好的作品吗?

 世间任何美好的事物,恐怕都是由光明和阴影组成的。社会的进步也是由光明和黑暗两种力量从不同角度推动的。我们只有包容不同的意见和不同的观点,才能相互撞击相互吸纳相互融合,在融合中筛选,在筛选中升华,不断走向新的境界。

 总之,我们对待不同的学术,对待不同的观点,都要心平气和地进行讨论。争议是有益的,不同意见和不同观点是需要善待的,只有保持这样宽松的心态,从容的心态,才能从不同意见、不同观点中吸纳有益的因素,才有助于我们认识的升华。

 

(本文为高占祥同志在中华文化与普适价值讨论会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

  (作者系文化部原副部长)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普世价值不可一概否定” 的相关文章

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

      “现代性”一词已被许多知识者所注意,但我们发现,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现代性”的资源,或者说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化因子,少得可怜。因此,在打量这一概念时,知识界不得不求助于域外,而这一概念的本身,也正因为是舶来的,所以置身于这一语境...

潜意识的力量

  你有绝对权利随时可以控制的惟一对象,就是你的心态,这里所谓的"控制权利"是表示你"可以"控制,但并不表示你真的已控制,你必须学习运用此一权利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内心里的意识是进行推理和思考的场所,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并且导引通往潜意识之路,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  但潜意识不会思考...

也谈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

     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产生于中国?  今天不少人往往将此归结为的“实证主义”,甚至干脆归结于“唯物主义”。  往往把实验验证理论的方法,  作为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叶,科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开始出现的标志。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当我们论述科学精神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例...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

科学精神的真谛:实事求是

  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近代的欧洲。它是从中世纪宗教神学中独立出来并从古代思辩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以军器为主要代表的西方科技大量涌入中国,随之兴起的洋务思潮提倡“中道西器”、“中道西艺”,主张在物质层面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后来的维新运动进一步推进“西学东渐”,并把西学扩大到...

中国人应该改变思维方式

      引言   前些日子有幸和日本的网上名人九哥相见,相谈甚为投机。九哥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他说:“中国人不仅需要提升道德水平,还应该改变思维方式”。生活在中国的朋友,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效应,难以体会到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可是在外国生活过一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