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两种不同的认识论

2017年09月22日
  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即客体为本来的反映论和主体为能动的制作论。

 

1、客体为本来的反映论。

 

在客体为本来的反映论那里,认识或者是客体对主体的印制,或者是主体对客体的临摹。

 

在这样的认识论面前:

 

第一,认识是对客体本来的反映,是以客体为绝对的。在这种以客体为绝对的反映中,一切都是照搬客体的,客体的本来是怎样的,它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样式也是怎样的。

 

第二,客体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样式,只和客体本来方式相关,是和我们头脑的主体方式无关的。

 

第三,主体活动受到各种条件的局限,难以直接反映客体的本来,达到和客体本来的吻合,但可以通过格物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地接近客体和达到客体本来的绝对。

 

2、主体为能动的制作论。

 

主体为能动的制作论认为,认识既不是客体对主体的印制,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临摹,而是一种以主体方式为能动的,主客联结为基础的制作。

 

认识是主体以自身方式联结客体的制作。其方式是,以身体方式的知觉系统和客体对象的经验联结,生成经验感知和经验对象。进而以概念方式的加入,通过符号指称和经验对象的联结,把经验感知和经验对象制作为抽象名称和性状的概念建构,由此生成人类头脑的概念认知。

 

这样,认识并不是主体依样画葫芦地对客体进行临摹和描绘,看临摹的对不对、描绘的准不准,而是主体以自身的感知方式和认知方式对客体进行制作,生成经验的感知样式和概念的认知样式。

 

如,光线通过物体的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球,我们的眼球以其自身的视觉方式生成物体的形状和色彩样式,这样的形状和色彩的视觉样式之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既和客体的光线和物体的反射相关,又和我们眼球的主体性状相关。如果这个光线不是我们眼球所能接受的可见光,那么,即它能通过物体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球,我们的眼球是不会产生这个物体的形状和色彩的。至于我们的眼球能够接受可见光而不能接受不可见光的缘由在于:1、可见光能在水中穿越,而不可见光不能在水中穿越;2、最早的生命体和视觉器官恰恰是在水中产生的;3、眼球这个视觉器官的主体性状是一个传承的进化生成,并在这种传承的进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了它的原始根基。

 

怎样看待两种不同的认识论呢?

 

以客体为本来的反映论,一般地来说很容易为日常生活的经验表象所接受,人们总以为,出现在经验感知中的对象,是物的本身。是客体对象的本来样式。然而,人们长期来并没有察觉到,身体方式的感知是有它的自身方式的,是以它的自身方式和客体对象的联结生成物体的感知样式的,这样的物体感知样式是具有主体方式制作的性状属性的。如,学驾驶体检时,有一项重要的体检内容是色盲的检查。色盲是不能学驾驶的,因为色盲者的眼球性状不能分辨红色和绿色,让色盲者驾驶车辆到马路上,因无法识别交通信号灯而极易造成交通事故。色盲和非色盲的差别,说明眼球是按照它的自身性状来制作和生成客体对象的视觉感知样式的,不同的眼球性状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知样式。

 

此外,当我们的眼球在月球上观看地球时,我们的眼球所生成的地球样式是一个蓝色的大月亮;而在土星的位置观看地球,我们的眼球所生成的地球样式则是一个光点。这两个地球样式,由我们的眼球处在不同的距离位置制作生成,而眼球所处的距离位置不同,亦是一种不同的主体方式架构。

 

对不同经验感知样式的概念抽象的综合思考和科学实证,使得我们的头脑日益敏悟到:以客体为本来的反映论是有很大局限的。在我们意识中呈现的客体对象的感知样式,并不是客体本来的,而是既和客体的自在性状有关,又和主体方式的性状相关,是主体方式对客体对象的制作,由此产生了近代认识论的发展,开辟了以主体能动制作的认识论的哲学思考和科学论证。

 

以客体为本来的反映论,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信奉,还在于人类知识的积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还不足于发现人类意识结构的生成和由来,以及人类的意识结构是如何通过身体方式感知和概念方式认知能动地进行感知样式和认知样式的制作的。因而长期来懵懵懂懂地以为,我们关于客体的感知样式和认知样式,都是客体本来方式的印制和反映,是以客体本来为绝对的,是和主体方式对的性状无关的,是没有主体方式的能动制作的。

 

客体为本来的反映论也讲认识,也是一种认识论,但以客体为本来的反映论不讲生命意识的主体方式的生成、进化和发展;不讲生命意识主体方式性状的多维架构;不讲身体方式感知和概念方式认知的制作原理,所讲的只是认识的外在途径和方法。如学习的方法、研究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实验的方法等等。讲认识的外在途径和方法对于主体更好地联结客体,获取认识、精进认识是极为重要的,是不可偏废的。但我们必须看到,以客体为本来的认识论是有内在缺陷的,其缺陷主要是:

 

1、未能察觉和进入主体方式勘察;

 

2、未能察觉和进入主体方式的制作原理;

 

3、极易从认识的反映走向认识的绝对。

 

以主体能动制作的认识论认为,我们应当克服客体为本来的反映论的内在缺陷,从主体性状的勘察上,从主体和客体的联结上,从主体能动的制作方式上,搞清感知的原理和认知的原理,推动认识论的深入发展。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返回列表

上一篇:文化的本质

下一篇:集合逻辑

“两种不同的认识论” 的相关文章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士柏网“中国新文化讨论”而作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

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

      “现代性”一词已被许多知识者所注意,但我们发现,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现代性”的资源,或者说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化因子,少得可怜。因此,在打量这一概念时,知识界不得不求助于域外,而这一概念的本身,也正因为是舶来的,所以置身于这一语境...

“手掌”上的三个世界――当代文化差异的考察

  笔者在1986年写作小书《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及论文《海派文化的性质》的时候,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照,将它们分别界定为"农业文化"与"工商文化",同时还指陈这两个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以阿拉伯文化为发表的"游牧文化",进一步说明三个文化的行进与互动,演绎出人类的文明进化史。   至今...

也谈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

     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产生于中国?  今天不少人往往将此归结为的“实证主义”,甚至干脆归结于“唯物主义”。  往往把实验验证理论的方法,  作为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叶,科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开始出现的标志。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当我们论述科学精神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例...

中国人的命及其它

     谈起命和命运很多人会想到“生命”,“革命”,以为“命”者唯生命而已,其实这就有失狭义了。文化之中的“命运”不仅包括了一个人的生命,还蕴有人一生之发展态势,和生活的质量。古今中外都有”算命”的,中国的算命包括了人的吉凶祸福,身家性命,而外国的算命多是预测一个人是不是运气,什么时候可以尽情地...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