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哲学的迷失

2017年09月22日
  哲学史上,有着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辩,探求我们这个世界在其终极意义上,究竟是本原于物质,还是本原于精神。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和偏执性。

然而长期以来,教条哲学则把哲学和哲学史的发展,总体地归结为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两大阵营斗争,并由此导出一种哲学和哲学史的封闭框架,其结果是使得哲学走向了一种教条的迷失,以为哲学就是形形式式的唯心论和唯物论显现而已,于是哲学的任务除了没完没了的教条宣讲和诠释之外,已不再可能出现任何新视野的哲学创立。

哲学迷失的根本原因是:

1、在哲学的总体主导上,以唯心论和唯物论的两大阵营划分框架全部哲学和哲学史的发展,并使之绝对化。

2、绝对地以唯物论为寻明和进步,以唯心论为迷惘和反动。

3、不了解和不懂得哲学和哲学史的任务所在。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绪论中认为,哲学是以理性的方式,对于那些至今为止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而我以为罗素的这个见解是正确的,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从而需要新的哲学思考的创立和涌现,给予世界和人类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更大包括的揭示和解释,获取新的思想解放和实践制导。

哲学需要把自己从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狭隘框架和教条中解放出来。

深刻地思考,无论认为世界本原于“物质”,还是以为世界本原于“精神”,两者有着一个共同的本质,即都认为世界有一个终极绝对,为这个终极绝对所建构,并在这个终极绝对的建构中,达到各自中意的形而上学。

对哲学的揭示深刻表明,所谓终极本原和终极建构,实质上是人类的一种观念制作,是一种概念进阶的制作。

世界按其本来方式是一个自在自为的绽出和过程,是没有任何本原的终极框架的。世界既不本原于“物质”的终极所在,也不本原于“精神”的终极所在。

以“物质”为本原或以“精神”为本原,同宗教的“上帝”、老子的“道”、易经的“阴阳”、柏拉图的“理念”、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等一样,都是概念方式的制作和虚构。

种种本原之说,以及它们各自宣称为唯一的、至尊的终极绝对的,实质地表明:一方面,它们之间的每一个都不是唯一的和终极绝对的;另一方面,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只是一种自我绝对,而不是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至尊绝对。

唯心论和唯物论各为至尊本原的争辩,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追求,在这样的形而上学追求中,不是唯心就是唯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世界总要有一个本原的东西,有一个终极至尊来统领,好比没有上帝也要造就一个上帝。

哲学的智慧只有坚定地从种种形而上学的本原框架中走出来,从种种形而上学的至尊绝对中走出来,从形而上学走向认识论,才能破除迷失,获得自己的解放和自由。

观照人类的建树,在我们面前的图像是:一切人类的知识,人类的物质创造,人类的精神建构,都是由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方式造就,它们来自主体和客体之间,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制作,既不终极于客体,也不终极于主体,是不能以本原于物质或本原于精神来涵盖的。

哲学和哲学史的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在人类知识、人类创造、人类生活的主客关系的不断变动中进行新的综合和摄取,并由此给出新的哲学创立和揭示。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返回列表

上一篇:文化的本质

下一篇:集合逻辑

“哲学的迷失” 的相关文章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士柏网“中国新文化讨论”而作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

潜意识的力量

  你有绝对权利随时可以控制的惟一对象,就是你的心态,这里所谓的"控制权利"是表示你"可以"控制,但并不表示你真的已控制,你必须学习运用此一权利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内心里的意识是进行推理和思考的场所,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并且导引通往潜意识之路,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  但潜意识不会思考...

“手掌”上的三个世界――当代文化差异的考察

  笔者在1986年写作小书《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及论文《海派文化的性质》的时候,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照,将它们分别界定为"农业文化"与"工商文化",同时还指陈这两个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以阿拉伯文化为发表的"游牧文化",进一步说明三个文化的行进与互动,演绎出人类的文明进化史。   至今...

也谈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

     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产生于中国?  今天不少人往往将此归结为的“实证主义”,甚至干脆归结于“唯物主义”。  往往把实验验证理论的方法,  作为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叶,科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开始出现的标志。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当我们论述科学精神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例...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应和物理(生物电)脉冲...

科学精神的真谛:实事求是

  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于近代的欧洲。它是从中世纪宗教神学中独立出来并从古代思辩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以军器为主要代表的西方科技大量涌入中国,随之兴起的洋务思潮提倡“中道西器”、“中道西艺”,主张在物质层面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后来的维新运动进一步推进“西学东渐”,并把西学扩大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