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法 > 正文内容

质疑精神是现代社会的成人礼

2009年08月06日
  质疑,一种叫做质疑的思想情绪正在四处蔓延。从余秋雨的诈捐门到29岁市长罗森锋的升迁背景与论文抄袭事件,从石首事件中年轻厨师的死因到文怀沙先生的年龄与大师头衔……关涉这些事件的每个细节都在众人不信任的明光接受质疑,甚至就连最早质疑文怀沙的学者李辉也遭到了别人的质疑――最近,何三畏和易中天就分别撰文,质疑李辉质疑文怀沙的方法。    
      质疑源于一种不信任的情绪。当石首民众数千人、上万人地聚集一处的时候,民众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质疑:我们不信政府说的那一套;当网民们对29岁的宜城市长罗森锋进行人肉搜索的时候,网民们敲击键盘的声音就是一种质疑:我们怀疑这件事的背后有黑幕;当人们对曾经的“大师”文怀沙和余秋雨口诛笔伐之时,揭丑的指向更是一览无遗:别以为戴一顶大师的帽子就能遮盖自己的丑事。
      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情绪,质疑这把利剑也会“误伤”。在“诈捐门”中,余秋雨之外,著名作家阿来、杨红樱等人也被质疑,后来,他们拿出了过硬的证据,质疑才停止。对此,杨红樱坦言“很受伤”。杨红樱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网民的质疑精神亦难能可贵。没有人愿意被质疑,但是,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充分珍惜公众的信任和爱戴。即便是政府也是一样,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对黄炎培说:“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可见,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大都有点贱――愧对信任而惧怕惩罚。没有必要的外部压力,他们的职业操守和人格底线很容易被突破。所以,如果没有质疑,没有监督,那么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会“变坏”。
       既然这个社会还充满着伪善、虚假和欺骗,那么,质疑精神便有充分的理由得以成长、蔓延。
      西方社会也经历过一个“质疑”的时期。在报业繁荣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著名的报纸都参与过“拔粪”运动――只有揭开美丽谎言之后,事实真相才会一点一点地浮出水面。在此期间,无数的假面具被撕下,有的也鲜血淋淋。《纽约时报》就通过解密越战档案揭露了美国国防部的颟顸与黑幕。美国国防部为此恼怒成羞,以泄漏军事机密的名义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官司打到美国最高法院,最后以《纽约时报》的胜利而告终。几位最高大法官认为,贯彻舆论监督权和公民知情权是一个现代民主社会牢不可破的原则,而一些滥用的“国家机密”和“军事机密”显然妨碍了舆论监督权的行使,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一种剥夺。
      现实之外,西方人对历史人物也不客气。一个叫理查德・扎克斯的美国人写了一本书《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专门“质疑”历史名人。他在图书馆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爬梳,为的就是找出历史名人的丑事。于是,他考证出了居里夫人当“小三”(与有妇之夫发生婚外情)的经历,考证出了梭罗“假行僧”(对外宣称自己回归自然,过朴素生活,可实际上偷着回城市享受奢华生活)的事实。他还考证出了爱因斯坦不是个好丈夫,爱迪生曾为监狱发明电椅……
      理查德・扎克斯对历史名流的质疑有理有据,比起李辉质疑文怀沙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我读过他的质疑之后往往是会心一笑。因为那些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是经得起质疑的,居里夫人当过“小三”的经历丝毫也不能动摇她大科学家的地位。相反,倒让我们看到了更可信的历史真实。与之相比,今天的众多国人实在经不起质疑。比如,一旦质疑到论文涉嫌抄袭的问题,29岁的罗森锋市长就“不予回应”了;在诈捐门事件中,曾在青歌赛上指点历史、纵横文化的余秋雨老师也是三缄其口,不做正面回应;石首事件中,官方习惯性地说群众“不明真相”,可是真相到底是什么呢?直到现在官方也没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法。
      疑问尚在,质疑之声如何停止?黑幕不除,人肉搜索难止;公开公正不兑现,质疑精神便有强大的生存空间。
      我当然知道,充满质疑目光的社会不够和谐,恰如沉迷于捉奸与反捉奸游戏的家庭不会幸福。可是,质疑精神的滋生和成长是现代社会的成人礼,它是一个社会最终走向和谐的开始。这一点,恰如青春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开始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出质疑和接受质疑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宿命,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质疑精神是现代社会的成人礼” 的相关文章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几乎完全不同,我们是简洁少言的方式。汉语文约义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暗示性,同时也引人遐想,趣味无穷。中国的哲学书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如《道德经》皆似名言隽语,虽深刻但不系统;如《论语》也是往往以寥寥数语阐述哲学观点,虽简约...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这几个字,范围很广。比如说东方,包括很多国家。本文所讲的东方主要讲我们中国。其实我们中国的思维方式跟日本是有差异的,但是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欧洲又有它的共性。   欧洲如果细分,各个国家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比如东欧和西欧、南欧跟北欧的思维方式就不同。同样一个国家,德国东部地区...

日本重视研究失败学

     2002年12月9日,东京大雪纷飞,寒气袭人。东京大学农学系弥生讲堂里却热火朝天,政府、企业、大学和医院等100多位代表在这里为成立日本失败学会而喝彩。  迄今为止,日本失败学会已经掌握了1800多件失败案例,其中630件已由各领域的专家查明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

迟到的反应

  中国近代史上十分悲壮的戊戌维新距今已整整百年。对近代中国来说,这一个百年可说是“激荡的百年”。而这一历史事件在这风云剧变的百年史中屡屡被人提起,不断被纪念,说明这一事件并未成为历史,而是和这百年史紧密相关,和我们的今天仍有某种“意义”关联。百年前的事件至今仍不失其意义,从这种角度来说,历史的...

美国基础教育注重能力和品格养成的教育

    人文科学教育重于自然科学教育   很多考察过美国基础教育的人都发现,其基础教育的重心并不在于自然科学的教育,而是在于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业和生活所必需的基础能力的养成教育。美国中小学里的自然科学教育非常...

从象棋世界透视中西差异

     虽然生长在东方文化的氛围中,但我却是一名国际象棋爱好者,也略略知道一点中国象棋。当我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这八八六十四个黑白格与楚河汉界分割的世界时,竟可以发现这里面恰恰映射出了中西文化所遵循的不同精神――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国际象棋虽然产生于古印度,但是其真正的发展、最终的定型还是在欧洲,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