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法 > 正文内容

从象棋世界透视中西差异

2004年01月14日
  
  虽然生长在东方文化的氛围中,但我却是一名国际象棋爱好者,也略略知道一点中国象棋。当我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这八八六十四个黑白格与楚河汉界分割的世界时,竟可以发现这里面恰恰映射出了中西文化所遵循的不同精神――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国际象棋虽然产生于古印度,但是其真正的发展、最终的定型还是在欧洲,现代国际象棋的方方面面也深受着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 

  如果说一盘棋就是一场战争,那么棋盘就是战场,两种象棋最直观的差异正来自于此。国际象棋棋盘很简单,由黑白相间共六十四个方格组成,从理论上说,每个方格都是平等的,最终的厮杀可能会在任一格内,在战法上几乎所有的防守都将以进攻作为基础来完成。中国象棋棋盘则不同,“楚河汉界”横亘其中,将战场分割为南北两方,在各家内,还有一个小巧的“九宫格”作为王宫,一“帅(将)”二“士”居于其内。显然,在中国象棋“开战”之前,双方已经利用这布局复杂的“战场”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看似坚固的防御工事。这究竟是体现出了东方文化智慧的一面,还是保守的一面呢? 

  这里,我不由的想到了另一种蕴含了深邃东方文化精神的棋类运动――围棋。有人说象棋是越下子路越宽,围棋是越下子路越窄。这些或许都是因深受东方儒家中庸精神的影响而显出些保守了。 

  说回到象棋上,我们若是继续比较起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二者子力特点与行棋规则上的差异,也会觉得很有意思。 

  君王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夺取对方君王为胜利成了象棋艺术的灵魂,在这一点上东西方不谋而合。然而不难发现这其中的明显差异,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出“九宫”,且有“士、象”充当专职护卫力量,始终扮演着幕后指挥的角色,这些对“帅(将)”的特殊保护是“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真实写照。但在国际象棋里则唯有“王车移位”这一特殊规则给予关照,稍不留神还会失去该权利。国际象棋中的“王”可在棋盘上任何一格自由往来,随时可能御驾亲征,在很多残局里,还是参与擒拿对方“王”的必要配合,其主动性和价值一点不因其是本方的首脑而有所降低,对“王”的保护通过其自身灵活机动的躲闪来实现――这也许与中世纪欧洲频繁的民族征战迁徙相关。一边是高高在上的“帅(将)”,一边是参与战争的一员,东西方对于封建君主的态度在此可见一斑。另外,从中国象棋“帅(将)”不能照面的规则中,也可以洞察出儒家礼义的熏染;国际象棋的“王”可以面对面厮杀决斗,隐见了中世纪血亲复仇的烙印。 

  中国象棋里的“将(帅)”,原本据说也是可以到处走动的,可是到了宋朝,就出现了“米字禁城”,并派两个“士”加以保护,“将(帅)”的主动性便被严重束缚了。这不由得我将这种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禁崮束缚与宋朝的软弱无能、丧权辱国联系到了一起。 

  在国际象棋中除王以外,威力最大的是“后”,它最灵活、最有力、活动范围最大,威胁自然也最强,这表现出在西方“后”对国家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往往起着仅次于王的作用,也体现出了西方文化中女性不逊于男性的地位。中国象棋中没有“后”。古代中国,妃嫔媵嫱处于被玩弄的地位,女性地位卑微,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中国象棋之中。 

  在兵的使用上两种象棋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象棋的“兵(卒)”只能一步步向前走,虽有“过河小卒当小车”之说,但它终究是“卒”,到头无非一“老卒”而矣,隐喻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愚民信条。国际象棋的“兵”虽然也只能前进,但吃子的方式则是斜前方,这决定了国际象棋中的兵从一开局便可控制前方两个格子,并可在兵之间相互保护。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象棋中九死一生的士兵一旦冲到对方的底线即可升格为除“王”之外的任何一子,甚至“后”,这展现了西方文化中鼓励人进取、升迁的欲望和机会,肯定自我价值的实现。 

  象棋有法度森严的精神,中国象棋对棋子的限制尤为突出。区区十六个子有五个不能过河;“帅(将)、士”不能出“九宫”;“士、象”有法定的路线,从“士、象”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上层知识分子以不变应万变,独善其身,而实质虚弱、保守的性格;“马”有拐脚之制约,�纵是千里马一旦受制也难以纵横驰骋,表现着压抑个性的封建体制。国际象棋没有对棋子的过多约束,“象”的行棋不限格数,也无“拐角马”一说,反射着西方人文主义中豪迈不羁、自由奔放的一面。 

  中国象棋里的兵阵在战术运用上并不是最重要的,由于兵阵结构的松散,在本方阵地里“兵”不具备很强的自我防卫的能力,其侧向很容易受到攻击,往往需要其他强力子的保护配合,而一旦攻过河去,则可以横向移动结阵,威力大增,势不可挡。而国际象棋里的兵在开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掩护结阵,方便其他的强子力在后方快速集结,对方阵营一有破绽,则往往在前沿一点上拼个你死我活,破阵者长驱直入,被破者溃不成军。究其原因,大概是中国古代战法并不极力强调士卒的拼杀,“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强调的是领兵者的功效。国际象棋则相对更注重兵阵的组织,可以说开局的相当多回合的较量都是在彼此布阵的制约中悄无声息的完成,老谋深算的高手会以静待动,在双方兵马的来回调动中寻找子力平衡的支点,嗅出必其功于一役的机会,中国象棋则明显回避了布阵这一过程,一上来便利用现有阵势短兵相接,刺刀见红,因而战局的变化也相对较简单。 

  归纳起来可以这么说,国际象棋代表了西方传统思想中平等与自由的精神;而封建的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又正是中国象棋所能折射出来的。两种看似简单的游戏,里面却深藏着深邃的哲学文化精神,这些是我单薄的文字所永远无法说尽的。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返回列表

没有更早的文章了...

下一篇:瞄准社会的需要

“从象棋世界透视中西差异” 的相关文章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几乎完全不同,我们是简洁少言的方式。汉语文约义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暗示性,同时也引人遐想,趣味无穷。中国的哲学书多是格言警句式的片断汇集,语句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如《道德经》皆似名言隽语,虽深刻但不系统;如《论语》也是往往以寥寥数语阐述哲学观点,虽简约...

诺贝尔奖带给我们的启示

     诺贝尔科学奖对于人们可以有多种启示,无论是自然科学家、人文科学家和领导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对自己有益的思考和借鉴。科学家从选题方向、学科趋势、研究方法等方面得到借鉴;社会科学家可以从人文角度,对获奖者进行多种研究和分析;但或许最能从中获益的是科技决策的领导层。诺贝尔科学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这几个字,范围很广。比如说东方,包括很多国家。本文所讲的东方主要讲我们中国。其实我们中国的思维方式跟日本是有差异的,但是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欧洲又有它的共性。   欧洲如果细分,各个国家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比如东欧和西欧、南欧跟北欧的思维方式就不同。同样一个国家,德国东部地区...

日本重视研究失败学

     2002年12月9日,东京大雪纷飞,寒气袭人。东京大学农学系弥生讲堂里却热火朝天,政府、企业、大学和医院等100多位代表在这里为成立日本失败学会而喝彩。  迄今为止,日本失败学会已经掌握了1800多件失败案例,其中630件已由各领域的专家查明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

迟到的反应

  中国近代史上十分悲壮的戊戌维新距今已整整百年。对近代中国来说,这一个百年可说是“激荡的百年”。而这一历史事件在这风云剧变的百年史中屡屡被人提起,不断被纪念,说明这一事件并未成为历史,而是和这百年史紧密相关,和我们的今天仍有某种“意义”关联。百年前的事件至今仍不失其意义,从这种角度来说,历史的...

美国基础教育注重能力和品格养成的教育

    人文科学教育重于自然科学教育   很多考察过美国基础教育的人都发现,其基础教育的重心并不在于自然科学的教育,而是在于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业和生活所必需的基础能力的养成教育。美国中小学里的自然科学教育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