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后进步很慢,原因之一就是看不懂新书,不会猎取新知识。
王梓坤�D�D数学家。1929年4月30日生于湖南零陵。1991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新想法一开始总是不会十全十美的,欢迎人家“横挑鼻子竖挑眼”比“藏而不露,故弄玄虚”以掩盖其不学无术,更有利于科学发展。不然,新想法被扼杀于胎儿阶段,还谈得上什么出成果,出人才,发展科学。
华罗庚�D�D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真正的科学研究本来很难预定一个目的及预先希冀一种效果。许多极伟大的科学工作,最初原是科学者最自由的智慧的探险。研究的成绩既有所获,应用的效果亦随之而生。
唐仲璋�D�D动物学家。 1905年生于福建福州。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科学试验的道路上,失败和成功是紧密相连的一对矛盾,一次失败的反面经验,往往比一次成功的经验要宝贵的多。
黄玮禄�D�D自动控制专家。1916年12 月18日生于安徽芜湖。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个新的理论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要能够说明旧的理论所能够说明的科学现象;二要能够解释旧的科学理论所不难解释的科学现象;三要能够预见到新的科学现象并能够用科学实验证明它。
周培源�D�D理论物理学家。1902年8月28日生于江苏宜兴。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认真,最难的是始终坚持认真……。古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只要认真仔细去观察、揣摩,即使在外出、交友、参观等寻常活动之中都可能有智慧的火花闪现,启发自己。
叶尚福�D�D微波专家。1938年12月14日生于四川成都。199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学工作者贵在独立思考,不看世态脸色,不计荣辱得失。如果相信你的理论是先进的、超前的,就不能苛求当时大家都会理解。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陈述彭�D�D自然地理、地图学、遥感应用专家。1920年2月14日生于江西萍乡。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我做学问的体会是:活到老,学到老。学然后知不足。砥砺切磋,锲而不舍。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知而不真不是真知,学而不问不成学问。
陈俊武�D�D炼油工程专家。1927年3月17日生于北京。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人生的道路、科研的道路,绝不是平坦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都会发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意志和毅力是靠磨练出来的,要自觉去磨练。
周兴铭�D�D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专家。1938年12月4日生于上海。1993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我认为,要成为一们位有所建材的科学家,起码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在青少年时代就要把基础打牢、打好;二是对自己的能力要有足够的了解;三是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要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知道这个领域的基础工作和重要进展是什么。
李政道�D�D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1994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一个科技工作者要有宝塔式的知识结构,有些深入,有些泛博,当一旦有用时可以有发展的线索和深入学习的路子。
丁大钊�D�D核物理学家。1935年1 月12日生于江苏苏州。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个人不可能对许多专业都精通,但是较宽的知识面可以作为深入掌握新专业的基础,可以有利于抓住复杂问题的关键和入手的方向,可以产生联想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杨裕生�D�D核试验技术、分析化学专家。1932年9月6日生于江苏如皋。199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对于科学工作者,有一个原则值得注意,即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面要广一些,而且也应该有一定的深度,这样,基础就比较巩固,在具体研究工作中的办法比较多,研究思路也比较活跃。但是对具体研究内容和范围不宜太宽,如果研究范围太宽,研究面过多,就难以深入到事物本质,最终的贡献也不可能太大,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朱壬葆�D�D生理学家。1909年2月22日生于浙江金华。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关键是“长期积累”,需要今昔艰苦的劳动。古人云“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就是这个道理。要勤于读书、勤于笔录。没有广博的知识,想像力。思辨力很难“飞腾”起来。
杨启业�D�D石油化工专家。1932年1月2日生于江苏镇江。199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好的课外书,鼓励人向上的书将成为读者的人生向导,将是读者的一面镜子,将使读者扩大视野,也将成为读者终身的伴侣,而终生受益。
李衍达�D�D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专家。1936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东莞。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如果青年朋友要问我成长道路上的体会,我觉得,青年时代是长知识、打基础的最重要的时期,在各方面要有比较全面的发展。像修建金字塔一样,基础打得越宽厚、越坚实,塔就能建得高,而且也牢固。学知识也是一样,知识的面要宽些,特别是中学生,处于打基础阶段,不能偏爱某些学科而轻视另一学科。
李庆逵�D�D农业化学家。1912年2月12日生于浙江宁波。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科学家在科学上提出的一些创见,决不是无本之木的突发奇想,而是植根于他们坚实的、广博的学识,以及他们长期不懈地对物理学问题的求索,从而对一些问题有较深刻的理解,有可能去认识物质的更深的层次和结构,最终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王淦昌�D�D核物理学家。1907年5月28日生于江苏常熟。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个光思考不学习的人,缺乏基本知识,没有正确的出发点,成天只会埋头去考虑一些不切实际、没有根据的想法,便必然会受到个人思维的局限,偏离实际,掉到空想或错误的陷坑里不能自拔。他没有办法利用前人或旁人的经验和意见,不可能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扩大眼界,得到启发,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形成更好的意见,达到新的、更高的认识,而只能成为一个劳而无功的、可笑的狂人。
黄祖洽�D�D理论物理学家。1924年10月2日生于湖南长沙。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人的青春是有限的,如果不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时期多积累知识,充实知识,而是想先去赚钱或改行,这对知识的积累和对自己的成长都不利,辜负于国家多年的培养教育,有负于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白春礼�D�D化学物理学家。1953年9月26日生于辽宁丹东。199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