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的自然地理及人文
据历史学家考证,文明人类将目光投向北极,最早是从古希腊开始的。2000多年前,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人,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天象之后终于发现,天上的星星可以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处在世界的北方,一年到头都能看得见,而且它们都有固定的转道,围绕着天上的一个星星旋转,这颗星就是北极星;而另外一组则在天顶附近及偏南的位置,它们只是随着季节周期性地循环出现,并不是随时可以看到的。这两组星星之间的分界线,是由大熊星座所划出来的一个圆。这个圆正好与地球赤道平行,在地球经纬 66°33′处,它便被称为“北极圈”(Arctic Circle)。他们还第一次将地球分成五个带,中间赤道附近是热带,两边依次是温带和寒带。不过,他们当时把热带想象得过于炎热,认为人类不仅无法在那儿居住,甚至也不可能逾越。又把两个寒带想 象得过于严酷,人类无法在它上面生存。但是,实际上在那之前若干万年,热带与寒带就都有人居住了。
北极为什么寒冷
北极与南极地区,为什么会比地球其他地方寒冷?经过人们几千年来的不断研究与探索,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原来,地球在 绕太阳的转道上以每年一周的速度公转的同时,还像一个陀螺,绕其自身的转动轴每24小时旋转一周。转动轴与地面的交点,便 是地球上的两个极点。由于陀螺的特殊性质所决定,也就是它一旦转动起来,其转动轴的方向将会保持不变;只要有足够的能量 ,它就将绕着同一个方向永远旋转下去。因此,地球总是以赤道地区对着太阳,其转动轴的方向永远指着北极星的方向。这样一来,阳光照射到两极地区,均呈斜射。斜射的阳光照射地球的面积要比直射时大,这时地面单位面积所能接收的辐射能量,比直射时小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中午太阳比早晨和傍晚暖和一些的缘故,也是两极比较寒冷的根本原因。
除此而外,阳光到达地球之后,它所携带的巨大能量自然会被吸收。地球表面吸收阳光热量是不一样的。海洋吸收的热量最 多,陆地次之。而在两极地区,由于终年为皑皑冰雪所覆盖,尤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把阳光携带来的绝大部分能量都反射回了太空,结果如同雪上加霜,使得两极地区温度更加大大低于其他地区。
当然,宇宙万物总是在变化和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北极,是一个由周边陆地环抱着的为冰雪所覆盖 的大洋。很早以前,北极的格局并非如此。它之所以形成今天这个样子,完全是板块运动和大陆漂移的结果。若从地质历史看,北极也并非一直冰天雪地,也曾一度碧波荡漾,森林茂密,气候 相当暖和。早在人类到来之前,北极已几经变迁,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历程。
北极与南极的对称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一前 322年)便推断出,地球北半球有大片陆地,为与之平衡,南半球也应当有一块大陆。而且,为了避免地球“头重脚轻”,造成大头(北极)朝下的难堪局面,北极点一带应当是一片比较轻的海洋。
近代以至当代人类的科学考察,不但证实了亚里斯多德论断的正确,而且发现,北极与南极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对趾关系。 非常有趣的是,北冰洋的形态(平面及立体),与南极大陆极其相似。例如,北冰洋的面积是1478.8万平方公里,而南极大陆的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更具体地说,北冰洋的各个地理单元, 甚至可以与南极的一一对应,如中央北冰洋各深海盆地对应于东南极大陆的各冰下隆起高地;格陵兰海对应于西南极的南极半岛 ;格陵兰岛北部对应于威德尔海;甚至北冰洋最深处的欧亚海盆(深度为5449米),也恰好对应于南极海拔5140米的文森峰。换句话说,设若有某种超自然力量把南极大陆和盘托起,再轻轻放到北冰洋中,那将不大不小,恰好合适。
北极与南极还有许多共同之点。例如,北极冰层和南极冰帽 ,都是约100万年前笼罩地球的冰期的遗迹。而在该冰期之前几十亿年的大部分期间,两个地区的气候与全球各处一样,温暖而稳定。两极地区还会出现令人惊奇的怪异光现象,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极光。
南极地区的冰雪量比北极地区多得多,是两极最明显的差异 之一。这主要因为南极地区是陆地,储存热量能力很差,因此现 在该地区95%的地方,仍为厚厚的冰层所覆盖。而北极主要是一片海洋,特别适宜储存夏季的热量,用以减弱冬季寒冷的程度。 所以,北极地区的冰雪总量,只接近于南极的1/10,而且大部分永久性冰雪集中在格陵兰岛的大陆性冰盖中,其他地方的永久性 冰雪量仅占很小部分。
北极点,即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固体地球表面的交点。你若站在极点之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便不再管用。你的前后左右,就都是朝着南方。你只需原地转一圈,便可自豪地宣称自己已经“环球一周”。 要从地形上指出北极点的准确位置,是一件十分困难 的事情。因为北极点上的地物是一些相互碰撞、相互碾压的大堆 块冰,这些块冰又朝顺时针方向,时停时进地在北冰洋上打圈圈 。因此,用以辨别北极点的冰层,可在一星期内漂离老远。只有用仪器,才能精密地确定北极点的准确位置。
与南极一样,北极地区的陆地与岛屿上的茫茫冰盖,看上去辽远而宁静,似乎代表某种永恒的静止。 但实际上,由于冰雪自身的重量, 陆地冰盖不断地向海岸方向移动, 这种移动深沉缓慢而又无可阻挡。
北冰洋海冰平均厚3米,冬季覆盖海洋总面积的73%,约有1000万平方公里;夏季覆盖53%,约有750-800万平方公里。中央海冰已持续存在300万年,属永久性海冰。格陵兰岛内陆冰盖的年平 均移动速度是几米,而在沿海则 可达100-200米。至于那些巨大的冰川,运动速度就大得多 了。所谓冰川,实际上就是冰雪的河流。数十亿至数百亿吨 的冰雪在冰川运行的山谷或低地中静静地推挤着、摩擦着、 移动着。它们缓缓地、但却一往无前地向大海流去,最后惊天动地般崩落入海中。在风和海流的作用下,浮冰还可叠积并形成巨大的浮冰山。有的冰山长数十公里,像一片白色的 陆地横亘在暗灰的海面上。北冰洋形成的浮冰山与来自格陵 兰等屿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一起,随海流进入大西洋或 阿拉斯加外海,个别冰山可向南漂移到北纬40°。1912年世界最豪华的客轮“泰坦尼克”号首航时,就因撞上了一个从北冰洋漂出的冰山而沉没,造成世界航海史上著名的“冰海 沉船”惨剧。
北极熊的故事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因此也是北极当然的主宰。巨大的北极熊 身长可达3米,体重可达800公斤,一次就要吃40公斤的东西。它们个个都是游泳健将,在北冰洋那冰冷刺骨的海水里,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连续畅游四、五十公里。 当然,它们游泳的姿势并不优美,是狗刨式,两条前腿作桨,奋力向前划。而后腿 则并在一起作舵,掌握着前进的方向。北极熊还很点自知之明,在游泳中即使有海豹凑到身边,它们也决不动心。因为,在水里它们决不是海豹的对手,对于这一点它们向来是心中有数的。
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狗熊都有冬眠的习惯,中国东北称此为“蹲仓”,依靠消耗体内储存起来的脂肪,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上几个月,但北极熊却并不冬眠,只在天气最坏的时候,缩起脑袋睡上几个小时,它们身上厚厚的绒毛和体内几乎同样厚的脂肪层起到了极好的隔热作用, 任凭大雪纷飞,暴风肆虐,它们可以照睡不误。母熊通常是躲在自己掏 的雪洞里面,一睡就是好几天。
北极熊的食谱中找不到任何植物。这也是环境所迫,因为在茫茫的冰原上甚至连苔藓和地衣之类也是无法生长的。夏天,它们的日子要好过一些,可以捕捉鸟类,拣食鸟蛋,捞鱼摸虾。偶然走到陆地时,还可以抓几只旅鼠当点心吃。但这些东西都太小,一时很难吃饱肚子,只是换换口味,吃个新鲜而已。它们的主食是海豹,主要是环海豹,因为这种海豹分布很广,北极点附近也能找到它们的踪迹。北极熊通常都是站在其呼吸孔的下风,以免自己的气味将海豹吓跑。它们总是全神贯注,一动不动地耐心等上几个小时,海豹脑袋一露出来,便会闪电般的一掌拍下去,将其脑壳打碎,并且立刻咬住,使其不致沉下水去,然后再用尽全身力气,将其从几米深的冰洞里拖出,饱餐一顿。 由于这种极特殊的捕食方式,北极熊总是单独行动,它们也许是地球上最孤独的动物。它也是生活在最靠北的动物,因为有人在离北极点 只有几公里的地方,曾经发现过它们踪迹。
北极的土著居民
土著居民居住在北极地区至少有100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共有20多个民族,一直过着近乎游牧渔猎的原始生活。直到1825年以前,北极居民基本上还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处在一种完全的天然状态之中。
研究爱斯基摩人的古人类学家通常将欧亚大陆北部的北极地区称作旧世界。由于地域广阔,历史悠久,该地区的古人类又渐渐演化出一些语言和文化上各不相同的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种族有:生活在亚洲大陆东北角的楚科奇人和散布在西伯利亚东部北冰洋沿海一带的雅库特人。这是西伯利亚北极地区中最大的两个民族,后者来自中亚靠南的地方,进入北极的时间比较晚。他们住在木头房子里,使用铁器,把原来饲养马匹和牲口的传统变成饲养驯鹿。而且,他们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完全处于原始共产制状态,而是具有一种近乎封建社会的首领制度。因此,相比之下,雅库特人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北极民族似乎先进了一步,而这也是他们较晚进入北极的一个有力证据。分布在北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涅涅茨人,纯粹靠打猎为生,包括到北冰洋捕杀鲸和海豹。而在雅库特和涅涅茨人之间,还有一个在数量和地域分布上都比较小的民族,那就是鄂温克人。鄂温克人在生活习惯上也介于上述两大民族之间,既能饲养驯鹿,又是捕猎能手。他们经常与雅库特人发生冲突,但同时也依靠雅库特人供给他们铁器。以上几个民族都是亚洲人。虽然涅涅茨人有点介于欧洲人和亚洲人之间,但其主要特征仍然是黄种人。只有生活在欧洲最北端的拉普人才是真正的白种人。他们又分东拉普、北拉普和南拉普,主要以养鹿为生,也兼营捕鱼、打猎和少量的农业。这是北极土著居民中唯一可以肯定的欧洲人(尼安德特人)的后裔。
所有北极地区土著居民的文化传统都非常相似,属于某种共同的白色寒冷文化。他们的文化传统从数千年前几乎一成不变地延续到20世纪。他们是地球上生活条件最艰苦的民族。严寒、暴风雪及食物匮乏常常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命。但他们又是世界上最乐天安命,最和平善良的人。在爱斯基摩人聚居的地方,生活带有强烈的原始公有制色彩。男人崇尚渔猎本领,具有强烈的养育和保护整个部族的责任感,真诚地认为猎获物应当平等地归于所有同类。他们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因为自私或不道德的行为被部族排斥于社会生活之外。在某些村落,至今仍保留着交换妻子的风俗,对儿童则毫无例外地格外宠爱。拉普人绝大部分以放牧驯鹿为生,全家终年跟着鹿群奔波迁居,而驯鹿则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全部物质基础。因而称拉普人的文化是“驯鹿文化”。苔原上的部族捕猎未驯化的北极驯鹿、麝牛及其他动物。北冰洋沿岸的部族则捕猎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有时也猎杀北极熊。他们身穿鹿皮衣,住海豹皮帐篷,在水中乘坐海象皮划艇,在冰雪中靠驯鹿或北极狗拖拉雪橇。
北极爱斯基摩人、拉普人及其他土著民族,都是人类社会大家庭中的成员。他们在长期的与严酷的自然环 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极其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另外,由于政府管辖所引起 的社会结构上的变化,以及资源开发和其他工业化过程所引起的 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正使这些人数本来就很少的民族,承受着巨大的心理上的和文化上的压力。而且,由于南方外来者的介入,还给他们带来了一大堆社会问题,如酗酒、吸毒、打架斗殴、虐待妇女和儿童等。过去那种自给自足的平静生活方式正在消失,代之以他们一时还难以习惯的紧张工作和激烈竞争。怎样才能使他们既跟上现代化社会前进的步伐,又保护住自己的传统文化,确实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刚到北极见到爱斯基摩人时,中国人往往会吓上一跳,眼见之处个个都是黑头发黄皮肤,还以为搞错了方向,到了亚洲的某个城市。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和外人打交道,熟了才会知道,他们都是一些非常开朗、诚实、勇敢、质朴,好见义勇为而且乐于助人的人。
大约在八千年前,有一支迁徙大军越过冰封的白令海峡,从亚洲进入美洲,他们准备向美洲腹地挺进。这时候,生活在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已经非常强大,印第安人不允许这支外业来的在大军南进,对他们围追堵截,见到就杀。这支迁徙大军无力跟印第安人抗衡,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不得不往北退却,一直退到极圈内。当时正是寒冬,进入北极地区无异于走向死亡,印第安人以为这些残兵败将一定会被冻死,就不再追杀他们。可是万万料不到,这些人不但没有被冻死,反而还在北极落地生根,成了生活在地球最北的民族,这就是爱斯基摩人。
据说,"爱斯基摩(Eskimos)"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之意。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之为"因纽特(lnuit)"或"因纽皮特(lnupiat)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爱斯基摩人确实能吃生肉,这是环境造成的。在北极狩猎,迷失方向和脱离群体是常有的事。一个人在冰天雪地中,生火成了极困难的事,没有了火,不吃生肉就只有死亡。久而久之,爱斯基摩人练就了能吃生肉的嘴巴和肠胃,这是生存的本能。爱斯基摩人的耐寒能力也是惊人的。北极地区,冬天气温一般都有在零下五六十度,最低气温达到零下八十度。有人做过试验,在零下八十度的环境里人小便,尿水还没落到地面就结成了冰棍;烧开的水从一人高处倒下,落到地面的全部是冰块。在这种条件下,一般人吃饱喝足都有可能被冻死,而爱斯基摩人却往往因为太冷无法找到食物,几天没有东西吃。爱斯基摩人把人类忍耐寒冷的能力,发挥到了极限。
据考证,爱斯基摩人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
在恶劣的环境中,爱斯基摩人一生都在寻找食物。他们的食物是鲸鱼、海豹、驯鹿、鲑鱼和北极鸭等野生动物。动物的肉不像粮食那样可以长久储藏,他们又不与外界贸易,所以爱斯基摩人几乎没有积累财富,也无法积累财富。因为没有财富,爱斯基摩人便养成随遇而安的性格,他们心中没有功名利禄,自然就没有勾心斗角。
与世隔绝和财富匮乏,也有不好的一面,它使爱斯基摩人长期处在猎多没有用,猎少吃不饱的状况,他们必须不断地猎取食物。在冰面上狩猎十分艰辛,甚至是残酷的。有时兄弟出去狩猎,刚刚还在一起追逐猎物,可突然冰层断裂,就有一个随浮冰漂向大洋深处去了。这样漂出去的人,生还的希望几乎是零。这种生离死别的事发生多了,爱斯基摩人就不再悲伤,他们像得道高僧一样,连生死都看淡了。被浮冰带走的人,向亲人挥手告别,不哭也不叫,仿佛不是走向死亡,而是出门远行。
因此,应该说,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当然,他们也是最单纯、最善良、最团结、历史最为简单的民族。在其他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的刀光剑影、勾心斗角、你争我夺、改朝换代的漫长岁月中,爱斯基摩人却超然于人类社会之外,团结合作,共同奋斗,向大自然夺取生存权。对他们来说,最可怕的灾难莫过于饥荒,而从不知战争为何物。
直到16世纪,西方持枪的狞猎者才发现了他们的存在。于是,毛皮商人、捕鲸者、传教士们接蹬而至。这些外来者带来的两种东西曾对爱斯基摩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金钱,这引起了爱斯基摩人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二是疾病,曾使爱斯基摩人的数量减少了许多。
现在,在树线(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再往北就不可能生长树木了,有人把这条线而不是北极圈作为北极的界限)以北的当地居民总共还不到10万人,而外来居民却越来越多。生活在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的爱斯基摩人实在是幸运者,因为这里有两个美国最大的油田,他们每年可以从石油公司那里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尽管如此,他们仍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主要靠打猎为生。有些人即使有了工作,可以有一笔很好的工资收入,但仍然要依靠打猎来解决一家的温饱问题。他们虽然有时也吃熟食,却总觉得生肉吃起来更带劲,既能抗寒,又能充饥。
现在爱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部分已经定居下来,也不使用狗拉雪橇了。现在他们骑摩托车去打猎,开汽艇捕鲸,家里有了电视、暖气,出门坐飞机,已经完全融入现代社会了。目前全球的爱斯基摩人只有十万左右,跟一个大型体育馆的席位数差不多。有意思的是,随着生活的优越,他们的体格远不如以前强壮了。从前,一个强壮的爱斯基摩人力气大得惊人,能够独自把一千多斤重的海象扛回家,而现在两个壮汉都不容易做到了。
北极人文科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土著民族今天面临的困惑与将来的生存发展,还包括他们的人种及文化的来源与演化过程 。多数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北美洲爱斯基摩人的祖先是蒙古人,而基因人种学研究的结果却显示爱斯基摩人与西藏人的基 因非常接近。不论是蒙古人还是西藏人,都属于古亚洲人。那么 这些古亚洲人又是怎样到达北极的呢?目前,世界史前考古学界 普遍同意古亚洲细石器文化是经过白令大陆桥传播到北美洲的观 点。但也有一种意见认为,这种文化是经过水路,从印度支那继 续向东,经所罗门群岛和火山岛横穿大洋到达南美洲,然后又逐 渐向北扩展,越过中美加勒比陆桥,最终到达北极地区的。不久前在智利蒙特维尔德地区发现了一处距今13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由于它和北美洲同类古文化遗址年龄一样古老,所以大大支持了这一种看法。不过究竟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