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中国发明路在何方

2004年07月02日
   

  一、我国发明事业繁荣的表象

  如果我们对我国目前已公开的专利文献的作一下粗略的检索、统计、分析,再查阅查阅相关专利信息方面的媒体报道,可能就会惊奇地发现:我国大陆地区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专利申请量总体上一直呈逐年增长趋势,1999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3万余项,到今年第二季度,国家专利局接收的专利申请总量已经突破130万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一些省市先后出台了鼓励当地单位和个人申请专利的各项政策,国内的年专利申请量更是迅速攀升,连续两年的年专利申请量的递增量幅度都在30%以上, 去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7万件,预计2001年的全年专利申请量将突破20万件大关,仅发明专利申请量就将超过6.5万件。仅就年专利申请数量来看,我国已国际上十分显赫的技术创新大国了。

  如果单从这些表面上的数字来看,目前我国的发明创造事业似乎是一片形势大好,似乎我们的发明创造事业已经走到了国际的前列。但如果我们对这些专利文献进行客观、定量地分析、对目前大陆地区的发明创造事业的整体现状做一下深入调查,我们就会猛然发现,我国大陆地区的发明事业现状远非人们从表面上所看到的那么繁荣,相反却潜伏着巨大的创新危机!

 

  二、中国大陆发明创新事业不容乐观的实际现状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通过对85年的以来的尤其是90年以后的专利文献检索所得出的一组数据:

 

 

  年份                   1985  1988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专利数

  专利申请总量            13385 28787 35678  43474  55651  62258 66898

  发明专利申请量           8195  8772  9612  10530  13239  18569 22808

  大陆地区专利总申请量      8178 21706 29455  37054  46289  47152 46699

  大陆地区发明专利申请量    3572  3718  5099   6218   8235  10095  9111

  大陆以外地区专利申请量    4607  8222  6223   6420   9362  15106 20199

  非大陆地区发明专利申请量  4623  5054  4513   4312   5004   8474 13697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专利数

  专利申请总量            73629 85416 95447 104759 130158  XXXXX 66898

  发明专利申请量          26224 31261 35441  38016  40817  53290 XXXXX

  大陆地区专利总申请量     48822 54365 59588  66582  46289  XXXXX 43395

  大陆地区发明专利申请量    8355  8355  9200  10746  16309  25080 XXXXX

  大陆以外地区专利申请量   24807 31051 35927  38157   9362  XXXXX XXXXX

  非大陆地区发明专利申请量 17869 18432 26241  27270  24508  28210 XXXXX

  注:在这里为了更突出祖国大陆区域的发明事业真是状况,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划分时,我们特别将我国专利文献中的专利技术项目划分为大陆部分和大陆以外部分。

 

  从以上我们所作的数据表和根据统计结果所绘制的折线图可以清楚看出,尽管大陆地区所申报的专利在我国的专利总量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但在最能代表整体技术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方面,大陆地区的发明专利申请状况自1994年以来始终处于劣势地位,1995~1999年大陆以外地区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之和,已是同期大陆地区申请量的1.53倍。仅1999年大陆以外地区所申报的22698件发明专利中,申请量最大的几个发达国家:日、美、德、韩、法、瑞士、荷、英8国就占18910项。而同年是我国向国外申请发明专利最多的一年,合计还不足300件,仅相当于大陆以外地区专利申请人在华所申报发明专利总数的1.32%!虽然从2000年开始,一些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申专利的措施,专利申请量大幅度增加,但从统计分析来看,新增加的部分专利大多数是一些没有实际商业开发的价值的科学发现成果,或者基本上没有实际开发价值的所谓创新成果。

  如果从专利的质量对比来看,我们与技术创新大国的差距就更大了。这里我们从1998、1999两年的发明专利中随机抽取了两千项发明专利(大陆地区和大陆以外地区各一千项进行了统计分析):

  从专利的技术含量和发明成果所完成的程度来看:大陆地区所申请的发明专利通常只是对设计原理进行简单的描述,大部分未能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而大陆以外地区的所申报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都对发明方案的原理、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给出了至少一个以上的是实施例。这里我们选取专利申请书的说明书页数和权力要求书的项数作为对比项加以分析对比,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双方存在的显著差距:

 

  分类         所申报发明专利说明书页书 所申报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书项数

  区域         10页一下10~20页 20页以上 10页一下10~20页 20页以上

  大陆地区     74.2%   22.2%   3.6%     82.3%   14.9%   2.8%

  大陆以外地区 3.6%    46.30%  50.1%    11.1%   58.30%  30.60%

 

  从以上所作的统计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大陆地区的申请人所申报的发明中,72.2%专利申请书的页数不足10页,82%以上专利申请书的权利要求不足10项,想想看,一项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总计不足10页、权力要求项数还不足10项的发明成果,所包含的技术创新成分又能有多少呢?

  从分析所申报的专利所属的领域来看,大陆地区所申报的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品或简单的作业工具及一些加工设备,比如20世纪90年以来,每年仅与自行车、滑板车相关的专利申请案高达400件以上,与鞋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案在300项以上,有关抽水马桶的申请案也有150件,另外还有各式各样的永动机设计方案数十件。而大陆以外地区所申报的专利尤其是美、日、德、韩、法、英等科技创新实力较强的国家所申报的专利则主要分布于各个高技术领域,据信息产业部去年所做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    1997~1999年,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案84.5%来自国外,国内申请量仅占15.5%;不同技术领域差距更大:如家用电器、广播与电视、通信技术、有源器件领域,大陆以外地区的专利申请量依次是大陆地区专利申请量的5.6倍、8倍、9.8倍、12倍。另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所做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1995~1999年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之和,已是同期国内申请量的1.52倍。仅1999年国外21098件发明专利申请中,日、美、德、韩、法、瑞士、荷、英8国就占了89.6%。而同年我国大陆地区向国外申请的发明专利量还算是最多的一年,合计却还不到300件!按国际专利分类的8个部类里,国外发明专利申请占半数以上优势的部类,1995年为5个,但从1999年开始则全部占尽。在角逐激烈的一些高技术领域,国外与国内的申请量差距日益拉大,例如:光学技术由1995年的147:32件,增至1999年的281:73件;计算类技术由248:407件翻至1429:738件;信息存储技术由391:32件增至712:54件;基本电器元件由884:260件增至1870:455件;电信技术由912:254件增至2047:524件。

  从所申报发明专利的发明思路产生的起因来看,我国大陆地区所申报的发明中,90%以上的发明属于那种为满足某种需要,在原有的技术设计思路基础上,对现有的发明进行简单的改进来满足人们某种常规需要的发明(比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功能、延长寿命等), 只有9%左右的发明属于突破原有技术的设计思路,提出具有一定开创性创新方案,而那些能够洞察到技术与市场演化趋势、所提出的发明方案能够满足未来几年人们潜在需求的原创性发明所占的比例还不到.0.4%。

  而大陆以外地区,尤其是美、德、英、法等几个技术创新大国在化所申请的发明专利中,25%上的发明属于突破原有技术创新思路、带有显著突破性创新的发明,而具有开创性特征的原创性发明所占的比例接近5.5%,差不多是我们的二十余倍!

  由于我们国家从整体上对发明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为此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近几年,我国的企业和消费者,在购买国外的技术、生产设备和零配件以及终端消费者在使用进口或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时,每年累计要向发达国家直接或间接地支付数百亿美元的技术使用费,而另一方面我们有大量的优秀技术项目却得不到开发,大批的优秀发明创造型人才却找不到用武之地,创造力资源被白白浪费。

  在我们对所抽样调查的300名拥有三项以上专利的发明人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大陆地区的发明人在年龄段分布上,明显呈现两极分化和老龄化现象:根据我们的统计: 30岁以下的发明人占19.2%,30~55岁发明人占37.5%,岁数在55岁以上的发明人占总人数的43.3%,尤其是在自由发明人群体(即通常所说的非职务法人)中,年龄的两极分化和老龄化现象尤为明显,而正常情况下,根据创造学所揭示的创造力随年龄的演化规律,专利发明人的年龄分布应该为:30岁以下的占16%,30~55岁之间的占52%,55岁以上的约占32%。从这方面的对比来看,大陆地区的发明中坚力量不是创造力处在鼎盛阶段的中青年人,却是创造力已处在衰退阶段的中老年人。另据国家科协、团中央等单位联合所作的一项统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大中学生对发明创造的热情正在不断削弱,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发明创造不感兴趣,漠然对待,从1998年到2000年具有发明创新意识的青少年所占的比例迅速下降了7个百分点。看来我国大陆地区的发明创造事业不仅面临着中坚力量薄弱的危机、队伍老化的尴尬,同时还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后患!

  从联合国有关国际机构所作的各国科技竞争实力评定报告上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最近几年我国的科技竞争实力在国际排名中不但没有提高,反倒大幅下滑了,而且还有持续下滑的趋势。

  从以上所作的统计分析不难看出,我国大陆地区的发明创造事业并非像我们大多数人所看到的表面现象那样繁荣。相反,在发明创造事业繁荣的表象下面,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实际上我国大陆的发明事业已经是不堪负重,步履蹒跚!

 

 

  三、造成我国大陆发明创新事业低迷的原因分析  

 

  就总体而言,造成我国发明创新事业低迷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我们所作的调查分析来看,以下几点因素当属造成我国发明创造事业的低迷的关键因素所在:

 

  1、国人的平均科学素养水平过低,创新意识淡薄。我认为这是至关重要的原因。据国家科协最近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最近几年我国国民科技素养水平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但从今年的调查结果来看,国民科技素养达标率仍然仅有千分之十四,与一些科技强国的国民科技素养50%以上的达标率水平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试想以下,一个对科技、创新一无所知的地方领导、企业决策人怎么能够制定出有利于技术创新政策和决策?怎么能够去真正关心本地区、本企业的技术创新?又怎么能够对技术创新成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前几年哈尔滨一个叫王洪成的人号称发明一种可以将水变成油的"中国第五大发明",即便是稍微有一点科学常识的人都会明白,这一所谓的伟大发明,连最基本的能量守恒定律和质能守恒定律都不遵守,怎么能可行哪?但是就这样一个明显的科技闹剧,竟然先后有上千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其中,累计投入资金达四亿元之多。相反一些很有价值的发明成果,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到其中的价值,比如一项叫做《模块化智能型生态环保住宅系统》优秀发明项目,该住宅系统可以实现工厂化流水线生产(就像生产汽车一样),具有高度的智能化(安全保护、自动调节、远程交互),而且还能能实现能源的另供应、有害的垃圾的零排放、水的分级处理使用(可节约家庭生活用水70%做左右)而其综合成本与现有的中高档住宅相当。该发明可以说代表着21世纪住宅的发展演化方向,广泛推广使用后,不仅可以快速改善国民的居住条件,节约大量的常规能源喝水资源,而且对抑制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缓解温室效应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该项目已经发明成功三年多了,至今没有人员愿意投资开发)然而类似这样的市场潜力巨大的优秀发明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投资。许多地方政府所作的本地区发展规划报告中,一般都能对发展当地旅游事业、基础建设讲得头头是道,但却总是拿不出一个促进当地技术创新的有效方案。  

 

  正是由于国民科技素养总体水平的相对低下,社会上难以形成一个崇尚创新、激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在对待科技创新的态度上,存在叶公好龙者众,真心关心者寡"的怪现象,一些地方领导、企业决策人开会、作报告言必称"创新",可多年来却没有见他们为本区域、本企业的发明创造作过一件有益的事,更不要说去参与发明创新了。2、国家对我国科技创新主体的确立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发达国家的政府一般都将国家的技术创新主体确定为本国的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来有效地组织创造性技术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发明创新活动,不断研制发明出适合自己开发生产的新技术、新产品,技术创新尤其是民用产品的技术创新基本上就是一种企业行为。而我国大陆地区的企业由于走向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国家对技术创新的激励力度也不够,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收效也不明显、企业决策人科技素养差、创新意识淡薄等诸多原因,导致大陆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始终没有成型,据初步调查,当前我国建有自己完善的研究开发中心的企业不超过生产开发性企业总数的千分之二,年投入研究经费达到销售额10%的大中型企业不超过企业总数的千分之三,年平均申报一件实用新型以上专利的企业还不到企业总数的1%,而至今尚没有一项发明专利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则高达80%以上。企业所申报的实用新型以上的专利,仅仅占大陆地区申请人所申请的同类型专利总量的22%左右。前几年每年由大陆地区企业所申报的发明专利只有三四千件左右,这个数字仅相当于两三家大跨国公司的年发明专利申请量!从客观分析来看,就当前大陆地区现有企业的总体技术创新水平而言,很难担当起国家技术创新主体的重任。  

 

  再看看我国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所的技术创新状况:从对专利的检索统计来看,截至2000年2月,我国的大专院校的专利申请总量为30087项,科研院所得专利申请总量为10793项(以上数字为从国家专利局提供的检索系统中检索所得),加起来不足41000项,这个数字仅相当于两三家大型跨国公司所持有的专利总量,这个数字甚至还没有我国个人专利申请量排序中的前1000位自由发明人(或叫非职务发明人)的专利申请总量多。我国863计划已实施了15年,15年间国家累计投入上百亿元人民币的研究经费,总计确立6908个课题,发表论文47000多篇,可从中产生的发明专利仅有1000余项,这其中固然有专利意识不强、不愿申请专利的成分,但更多的可能还是这些成果的创新性不够,达不到申请发明专利所要求的创造性、新颖性乃至国际首创水平。所以如果把国家的大专院所作为国家的基础科学的研究主体是无可争议的,但要将这些大专院所同时作为国家的技术创新主体则未必就合适。  而专利申请量占大陆地区专利总申请量65%以上的自由人、国家技术创新的真正主力军,却得不到国家任何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听任其自生自灭,据我所知在这些自由发明人中,尤其是其中一些对发明创造事业极其执著的准职业发明家,极有创造发明天赋,有一些发明家甚至已经拥有了上百项发明成果,其中不乏有达到国际首创的新发明和发明构思,而这些优秀的发明家们却被拒之于国家创新主体之外,只能在极其简陋的试验条件下,艰难地进行着发明创造,造成许多有望产生具有原创性发明成果的发明构思无法转化成可开发的发明成果。 3、当前我国尚没有形成一个崇尚发明创造的氛围。由于大多数人对科技创新价值的认识不够,对发明创造没有给与应有的关注和鼓励,在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个优秀的发明家所获得的报酬和重视程度,远远赶不上一个市场营销经理报酬,即便是国家规定的最低利润提成标准,多数企业也以种种理由为借口不给发明人兑现,严重挫伤了职务发明人的积极性。另外研究经费迟迟申请不下来、外来的人为阻力太多等因素也使一些职务发明人感到无所适从。  

 

  而那些自由发明人(也就是常说的非职务发明人)、尤其是那些专注于发明创造的准职业发明家处境就更为艰难了,许多发明人为了发明创造倾家荡产、流落街头,甚至有的发明人家破人亡。安徽有一位叫姚玉飞发明人,发明出十余项新技术,为搞发明钱花光了,房子也卖了,技术却卖不出去,后来被迫流落到南京街头,靠捡破烂维持生计;内蒙有一位叫齐景玉的农民发明家,因还不上为搞发明所欠下的20多万元的债务,债主们竟哄抢了他家的所有值钱的东西,在发明成功后,这位发明家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人。根据我们所作的调查,在拥有3项以上发明成果的自由发明人中,总体负债率高达55%,85%的人生活水品赶不上周围人的平均水平(大陆地区中青年人从事发明创造的人比例相对太小的主要原因主要就在于此,若一个中青年人专注于发明创造话,很可能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通常发明人辛辛苦苦搞出的一项发明,其最终所获得的收入,还不及歌手登台唱一手歌、律师代理一个经济纠纷案所获得报酬。而发明家的合法权益、甚至人身安全受到伤害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如拥有几十项专利农民发明家陈江辉因对当地的腐败行为不满发议论,引起某些当权者的不满,竟诬陷他嫖娼,将他强行拘留关押一个多月,发明家邢伟华因一起合同纠纷,也竟然被堂堂的河北某县公安局绑架并非法在狱中关押长达11月之久。发明家受地皮流氓的欺辱的事件更是不计其数。许多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看到身边的发明家的处境和遭遇后,就不愿再从事发明创造事业了。在学校中和家中,一些善于发明创新的孩子所受到的赞誉和鼓励,也远不及一个外语学得好或考试成绩突出的学生受到赞誉多。 4、我国大陆地区对创造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进展缓慢,目前我国的创造学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民间行为阶段,政府没有给与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创造学理论体系,更无法对当前的创造发明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许多发明家只是凭自己对发明创造的热情摸索着从事发明创造,说白了就是蛮干、盲目发明,导致许多发明成果本身市场定位不准、设计不够合理,甚至存在着致命的设计缺陷,市场开发价值不大或根本就没有市场开发价值,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发明人的积极性和锐气。5、国家制定的一些人才制度也不利于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才能发挥。创造学家们研究发现,从事科技工作的科技人才可分为五种类型: A、高创造力高智力型,B、高创造力中等智力型,C、高创造力低智力型,D、中等创造力高智力型,E、低创造力高智力型。其中最具发明创造潜力却是B型人才,即高创造力中等智力型(爱迪生、诺贝尔、爱因斯坦等均属于此类型人才),这种类型的人对发明创造最为执著,最有可能在发明创造方面取得突破、进而完成重大发明成果,而这类人才通常在学校的考试成绩评比中处于中上等水平,在我国目前考大学和研究生还以考试成绩为关键评定标教育选拔制度下,B类发明创造型人才却往往无法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获胜,而考入一流的大学、更极少有人能够顺利读到硕士以上学历,但我国大专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在吸纳人才时,却要严格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研究生以上的学历,这就把大多数最具有发明创造潜能的发明英才挡在了发明创造环境最为优越的科研机构以外,造成了我国创造力资源的令人痛惜的浪费、最具创造发明天赋的创新英才却找不到施展才华的空间(这同时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家应尽快解决这一矛盾)。  

 

  此外不少发明人、尤其是自由发明人之间缺乏协作,多数发明人往往是在闭门造车、单兵作战,发明出的东西不够成熟、设计方案存在一定的缺陷等,导致发明成果难以实施,产品最终难以被市场所接受。这些也在制约了发明创造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列。

 

  四、振兴祖国发明创新事业刻不容缓  

 

  随着时代的发展,发明创造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乃至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命运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近200年来的国际发展演化的规律来看,每一个国家强盛都与该国的发明创新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瓦特、史蒂芬逊、法拉第为代表的一批英籍发明家、试验科学家,在英伦三岛首先举起了发明创造的大旗,大张旗鼓地进行大规模的发明创造活动,率先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他们所发明的一系列成果奠定了"日不落"大英帝国的发展壮大的基础。到19世纪中后期,以西门子、拜尔、奥托、本茨、戴姆勒为代表的一批日尔曼发明家在德意志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发明创造活动,抢了英伦发明创造的风头,德意志也以此为契机,迅速发展长大起来,成为当时世界霸主地位的最有力的挑战者。到了19世纪中后期,以爱迪生、贝尔、西屋、特斯拉为代表的美利坚发明家更是后来之上,使美洲大陆成为当时最具创新活力的热土,历经几十年的奋斗,美利坚这个当时建国还不足两百年的国家,很大程度上就是凭借着轰轰烈烈的发明创新运动,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  

 

  我国当前正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想实现我们的强国梦,必须首先振兴我们的发明创造事业,首先使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发明创新大国。从另一个角度讲,目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演化为国家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企业间的竞争则主要集中在企业发明创新实力的竞争,比如在2000年,美国三大最大工业企业的年专利申请量是我国500家最大生产型的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两倍,而这三家企业的销售额,也恰是我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销售额的近两倍;IBM公司的年专利申请量是我国IT产业所有企业年专利申请量的总和还要多一倍,而当年IBM公司的年销售额要比我国IT产业的总销售额也多出一倍以上;2000年日本索尼公司依靠自己的技术实力,在我国出售50万台新技术电视所获得的利润,竟比我国某电视机生产企业销售500万台电视机所获得的利润还要多!  

 

  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科技发展空间资源更是成为当今跨国公司争夺的第一大资源,目前一些跨国公司正依靠自身强大的技术发明创新实力,以申报专利为手段,疯狂地抢占我国的科技发展空间资源,在我国的多个高技术领域的发展空间上跑马圈地,抢占科技发展空间资源。如果我们国家现在还不能够采取措施,尽快振兴我国的发明创造事业,建立自己强有力的发明创新体系,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发明家来捍卫我们的科技发展空间资源,那么几年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在利润丰厚的高科技领域,我们将没有多少新产品可以自由开发,只能拱手让出我们的市场。从这点来看,振兴我国发明创造事业,培养出自己的一代发明精英,组建强大的发明创新先锋队,更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五、 振兴我国发明创新事业的初步构想  

 

  当然,要全面振兴我国发明创造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诸多方面需要做出重大调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实现得了的。但我想如果采取以下几点措施,至少可以在短期内可使我国大陆地区的发明创造事业有一个较大的改观:l 1、首先要在全国营造一个关心发明、尊重发明创造乃至而崇尚发明创造的氛围。这需要政府、媒体、发明创新人员的共同参与。比如政府可以起草颁布一套《发明创造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发明创新活动进行界定和规范,保护发明人的合法全权利和人身安全,提高发明家的社会地位,打击技术欺骗行为,建立完善的发明家职业化制度。同时还可设立全国性的发明创新知识宣传周或宣传日--中国发明周(或发明节)并在每个发明周上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宣传创造发明的知识,倡导发明创新,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大幅度提高国民的科技素养水平。

 

  l 2、将非职务发明人,尤其是那些有突出发明创造天赋、对发明创造极其执著的自由发明人,纳入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给这些准职业发明家必要的帮助,借鉴一些科技强国的成功经验,通过筹集基金形式(必要时可以通过发行发明彩票等形式筹集资金,用于资助自由发明人的创造发明活动),资助那些在发明创造领域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发明家每人一个小型的发明实验室,解决这些发明家们的在研究新项目时的试验问题,同时还应考虑允许职业发明家借用国家所建立的非保密性国家实验室,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善发明创造环境。

 

  l 3、组建国家级的创造学研究中心,投入重金,组织一批创造学家,结合我国国民现有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与思维特性,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创造思维技法,构建起一套新时代下的、基予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发明创造理论体系,为我国目前和今后阶段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发明创造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l 4、普及创造学知识,尤其是让那些具有决策权、影响力的群体掌握一定的创造学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可以考虑在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中增加一些有关创造学的考察内容,在对地方政府官员、各类学校的校长进行选拔时,也应重点考察一下他们的科技创新素养。同时在大、中学校尤其师范学校开设创造学基础课程,普及创造学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创造发明、关注创造发明、支持创造发明、参与创造发明。

 

  l 5、修订国家级技术研究创新机构的用人制度,构建一条优秀发明创造人才进入国家级技术研究创新机构的绿色通道。对于国家级的从事技术创新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可以通过特批形式,准许那些具有发明创造天赋的青年人,进入国家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从事发明创造实践活动。

 

  l 6、加大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设计专利的保护力度,打击侵害专利权的行为,对于恶意侵犯别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给与严厉制裁,给与侵权者几倍于非法收入的罚款,直至没收全部财产,确保发明创造活动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时也使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接轨。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发明路在何方”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