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邹承鲁:追求科学和真理

2004年07月11日
 

    “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这既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邹承鲁先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他学术轨迹的真实写照。

  邹承鲁,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1923年生,28岁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长耕不辍50余载,曾任中科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由于在胰岛素人工合成、蛋白质和酶等方面的突出贡献,曾获国际和国内多项大奖,其对当代生物化学发展的贡献已载入史册。

  邹承鲁认为,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突破,先进的创新学术思想和勤奋工作是第一位的,是工作取得进展的内因。正因为如此,在英国学习期间,尽管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期的艰苦,但他还是完成了一系列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并在Nature等权威学术期刊上陆续发表;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60年代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和他的同事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的研究,在世界上第一次打破了生命与非生命的界限。

  邹承鲁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他认为要想在科学上有所成就,特别是重大成就,需要一个人贡献自己的全部生命,仅靠每周40小时工作而没有废寝忘食地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科学家的,尤其是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竞争激烈的条件下,打打停停、断断续续工作,是不可能超越别人取得重大成果的。他本人,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了我国生物化学领域的开拓中。为了继续自己钟爱的研究,年轻时,他一直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与妻子,著名物理学家、李四光先生的女儿李林院士长期分居两地;现在,他的很多学生都已经退休了,而他却还在坚持每周都要去实验室亲自指导学生的工作。此外,为了能够紧密追踪当前有关科学领域发展的动向,邹承鲁从研究生时代起就养成了每周必定去图书馆浏览最新期刊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

  邹承鲁认为,基础研究重在积累,没有多年连续性的工作是很难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创新、别人无法剽窃的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邹承鲁有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把一个黑煤球投入一个旺火炉,很容易就会烧红,但是如果要从头生火,把一个黑煤球烧红就不那么容易了。在一个炉火熊熊的科研群体中,才会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优秀人才的产生;同时,创新思想和人才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就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越是重要的问题竞争必然越是剧烈,在研究条件不如别人时,如果没有创新的研究思想、独到的研究方案是不可能超越他人得到成功的。邹承鲁认为,缺乏自己的创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热点,是一条必然失败的路线,最多只能是为别人的成果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而已。

  科学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沿途必将充满荆棘与坎坷,即使是一个大科学家也不例外。邹承鲁回首自己50多年的科学研究工作,既有艰辛,也有欢娱;既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满足,但每到达一个中途站,回想中途经过的努力,其欢乐之情也是语言难以描述的。“如果我能够再活一次,我仍然会选择科学研究作为我终身的职业”。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邹承鲁:追求科学和真理” 的相关文章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