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术界激情形成强烈反差 复兴国学? 百姓多不钟情
自古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把拯救中国民族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支柱的希望,寄托于“回归国学”。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学研究黄金期,曾出现了陈寅恪、冯友兰、高亨、顾颉刚等一代国学大师。近几年来,呼唤尊重国学的浪潮在中国知识界一浪高一浪。
纪宝成在媒体上发表长文疾呼“重新认识国学的价值,呼唤国学的回归,重建国学的学科。”他的观点得到许多知识分子的响应。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中国需要国学大师,如同需要科学家、人文学者、人权维护家、民主思想家,彼此并行不悖。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的过程必然同时伴随着本土化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标志着国学和传统文化正逐渐成为国人的精神支柱,中国人民日益体会到,文化和精神的复兴是中华复兴的关键。
他认为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将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将逐步改变目前的中国人处于道德、信仰真空的状态,改变中国人不尊重自己的历史和传统的妄自菲薄的情结,促进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他相信未来的中国将会出现层出不穷的国学大师。
不过,大多数民众并不钟情“国学”。
中青年读古文不多
北京大学中文系一年姓青年教师对本报说,继承国学精华,就是读千古美文。现在,年龄很大的人或许是出于怀旧,在读古文,年龄很小的小学生也读古文了,但他们一是不可能理解里面的思想,二是不经常读。最具活力的中青年人则没有多少人去读古文了。他们对博大的中华文化知之甚少,许多人出现精神迷茫是不足为奇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个宏观的大问题,与个体的命运联系的不太紧密。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对时尚生活方式追求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传统的兴趣。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不愿公开姓名的学者表示,做学问与现实永远是有矛盾的,特别是基础性的学问,虽然对自己没有多大好处,但对国家、对民族有很大的益处。从事这些普及工作的人要忍受着清贫与寂寞。现在,在许多地方充满着利益的诱惑,能忍受寂寞的人越来越少了,真正做学问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呼唤国学的回归,首先,要呼唤这方面的人才。
另一方面,许多民众认为,目前,缺乏的是国学家们成长的环境和土壤。振兴国学是个系统工程,能不能形成崇尚国学的浓厚氛围,关键在于整个社会是否重视人文精神的建设,特别是政府部门是不是重视。
胡星斗认为,文化和精神复兴不是简单重启传统、照搬教条,而是在尊重国学的前提下,在传统文化中融入公开、透明、规则、法治、民主、正义、人权、共富、科学、人文等现代文明的精髓。
而这些,绝不是仅靠知识分子的力量就能做成的事情。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