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嫦娥奔月”看科技强国、民族腾飞
苍穹傲游,九天揽月,曾是遥不可及的神话。10月24日,继神州载人飞船成功飞天,中国探月工程首颗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引来世界惊叹,令国人振奋感慨。 事实上,中国今日的航天成就,既是尖端科技的结晶,也蕴含着几代航天人的智慧与汗水。回顾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曾令拥有5000年灿烂文明的华夏古国“黯然神伤”。通过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关,凭借自强自立的执着信念,“两弹一星”让新中国重新挺起胸膛。改革开放29年,科技发展稳步向前,“中国制造”行销世界,人民生活发生翻天巨变,中国的太空探索更已取得空间育种、卫星通讯等显著社会效益。在人们愈发体会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国家的软、硬实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形势稍好,尤须兢慎。应当看到,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科技水平并不均衡,我国对外贸易有相当比例还停留在“粗加工”阶段。核心技术有限,代工贴牌“替他人做嫁衣”,一些企业处于利润分配链的底层。市场大潮冲击,科研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急功近利现象�D�D热衷“短平快”项目,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少人问津;过分注重商业前景,某些新领域、新课题难以立项上马;“唯名是举”,科研投入集中在少数“专家”手中,以至于职称评审、院士评选出现“非常”纠葛;一些高校、科研机构,还爆出学术抄袭、科研造假的丑闻。如何看待科学与效率的关系,怎样理解科研态度与价值体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已然超出“学术范畴”。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一席话或许能带来启示�D�D科学很大作用是满足人的好奇心,搞科学一定要有兴趣。第一、第二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发现的电子和X光、三四十年代的量子力学、四十年代的原子能物理,在当时都“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但这些技术如今被广泛运用在超导、激光、通讯、能源等各个方面。我们今天所用的很多东西都曾被认为是“花钱最多最没经济效益的”。
显然,科学本身是很纯粹的,其价值很难凭臆测取舍。执着的探知欲、强烈的兴趣,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它们会令研究不再枯燥,使过程充满期待。任何科学创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经过失败与积累,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多领域探索齐头并进,前沿技术形成规模效应,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社会综合效益才会“水到渠成”。单纯为名利搞科学十分危险,功利让人无法专心,短视更可能步入“歧途”。
对当今中国而言,继续加大国家的科技扶持力度,企业进一步提升科研投入规模,是鼓励自主创新的前提导向。改革旧有科研机制,更新僵化评价体系,破除学术“官本位”,不拘一格降人才,则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更大的创造动能。而让孩子摆脱“填鸭式”灌输,真正以素质教育为本,发现培养其探索兴趣,令科学走下“神坛”,扭转科普“小儿科”的境遇,也是激励先锋精神、永保智慧与活力的关键。
知识改变命运,科技成就未来。在强调自主创新的时代,中国已迎来又一轮重要发展机遇期。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一言以蔽之,这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最坚实的保障,中国也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更深远的贡献。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