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仰望星空与诺贝尔奖

2009年02月21日
陈蓉霞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自从有了温家宝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仰望星空”一词近来在媒体中渐趋走俏。今年刚刚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恰好是对这个词的生动注解。

什么是“仰望星空”?说到底,就是对于超越当下功利事务的一种追求。对于物理学(其实也是对于自然哲学)而言,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始终在撩拨人们的心弦,那就是对于我们生活于其间的宇宙来龙去脉的追究。借用霍金在《时间简史》中的话来说:“(对宇宙学上)一种完全统一理论的发现不会有助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它甚至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自从文明发端以来,人们一直不满足于看到事物是分离的,不能理解的,他们渴望能对世界的基本规律有所理解,现在我们仍然极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在这儿和我们来自何方。”

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关注的正是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在宇宙诞生之初,正粒子和反粒子的数量是一样的,若是如此,以光速运动的等量正反粒子最后不可避免都会湮灭成光子,那就不会有今天我们所处的世界。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某种“对称性破缺”机制的存在,如今的世界难觅反粒子的踪影,这乃是宇宙的幸事。今年获奖的南部阳一郎的贡献正在于引入“自发性对称破缺”这一概念。而另两位物理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则从机制上对基本粒子的对称性破缺提供了解释,并预言存在六种夸克,它们于1995年被全部发现,因而这一解释获得科学界的认可。正是由于电荷-宇称“对称性破缺”机制的存在,宇宙才没有在正负粒子的碰撞中湮灭。

不过,诚如霍金所言,即便不知道所谓的正反粒子或对称性破缺,也不会妨碍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存。

但不得不承认,至少人类文明中的一支,对这样的问题却始终充满兴趣。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就曾在行路时因专心“仰望星空”而不慎摔倒在地面的一个坑里。据说旁边正好走过一位年轻小姐,于是,在她眼里,哲学家就是那些“只顾天上不顾及地面(其实也就是世俗生活)的怪人”。

这就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社会,大众总是更多关注自己脚底所及的世俗生活,这不足为怪。但一个文明的生命力却在于,其中总有少数人更多关注头顶上的星空。促使他们走出屋顶来到星空之下的动力乃在于不竭的好奇之心。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求知出于闲暇与惊奇。所以,在当时的希腊人看来,一个自由民与奴隶的区别就在于自由民能有闲暇做他愿意做的事情。可见闲暇绝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求知的必要保障。就此而言,当个人或整个民族都因过度的忙碌(尤其底层民众所面对的生存压力)、过多的红尘之累(尤其针对精英阶层而言,头衔、职称等名利犹如欲望的黑洞难以摆脱)而失去了闲暇,进而磨灭了求知的最初源泉――好奇之心时,仰望星空又谈何容易?

强调好奇之心为科学研究的纯正源泉,乃在于强调科研在某种意义上的超功利性。古代希腊人早就有“为求知而求知”的超越境界,原子论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就有这样的名言:“让我知道宇宙的奥秘,比得到一个王位更值得追求。”用当代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温伯格的话来说,科学家都怀揣一个梦想,这就是“终极理论之梦”,亦即要孜孜以求找到宇宙的根基。

就此而言,纯正的科学精神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游戏精神,其中容不得任何的作假和违规,其至高境界决不在于奖牌或奖金,而在于荣誉。这正是诺贝尔奖的意义所在。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看重该奖,其价值决不只是奖金的多少,乃在于这是科学界所能给出的最高荣誉。

仅当更多的研究者愿意并且有条件走出红尘、仰望星空之际,一个民族的科学研究事业才有望获得勃勃生机。不由想起一位美国科学史家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刺耳评价:“要运用科学,就必须让科学自身独立下去,如果我们只注意科学的应用,必然会阻止它的发展,那么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他们几代人没有在科学上取得什么进展,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而根本不探讨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

不幸的是,这种实用主义,在今天国内学界更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实用到――申请课题的价值仅在于,它能带来各种实惠而已。至于仰望星空,被遮蔽的心灵,还能容得下那片星空?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仰望星空与诺贝尔奖”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