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2004年01月14日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比较系统、广博而又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受到了严格的基本训练之后,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专门训练,才能在毕业后比较顺利地独立工作和进行自修,这是求学问的一条重要经验。
  杨石先�D�D无机化学家。1897年1月8日生于安徽怀宁。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没有理论,实验就可能变成盲动,劳而无功,进步迟缓,或根本不进步。
  傅鹰�D�D胶体化学家。1902年1月19日生于福建闽侯。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理论化学前景广阔,因为它不仅突破了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传统观念,减少了化学学科发展中的盲目性,尤为重要的是,它为化学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思考的工具和一些暂时无法从实验上获取的信息,帮助化学家把那些感性材料变成理性知识。
  江元生�D�D化学家。1931年8月18日生于江西宜春。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研究工作中我仍然体会到,理论和基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在复杂的现象中看到本质,找出方向,而复杂繁忙的工作中,它们又是很容易被忽视或挤掉的。
  刘广均�D�D同位素分离专家。1929年7月15日生于天津。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科学理论之可贵,不仅在其能总结和解释已知的事实,而且在其能用于推测未知的事实并能指导进一步实验和生产实践。
  戴安邦�D�D有机化学家。1901年4月30日生于江苏丹徒。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基础科学是现代科学结构的基石,基础科学研究则是现代科学发明、发现的思想“发动机”。
  钱三强�D�D核物理学家。1913年10月16日生于浙江绍兴。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过早、过高地要求自己在科学上一鸣惊人;应当尽可能多地学些基本科学知识,并掌握一些专门技术,为将来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张香桐�D�D生理学家。1907年11月27日生于河北正定。1957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扎实的基础不仅来源于中学、大学获得的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等等,也来源于长期工作中不断积累、学习到的大量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及总结出新的科研方法。
  王阳元�D�D物理学家。1935年1月1日生于浙江宁波。199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有些年轻人觉得三年出货太慢,很着急。可是,做研究工作性急是不行的,基础打得不牢,总是要吃亏的, 一定要先积下足够的老本。
  钱学森�D�D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应用力学家。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1957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基”指建筑的根脚,“础”指房子柱子的脚石,基础对于建筑物的牢固十分重要。基础知识对于人的一生工作、学习,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陈宜张�D�D神经生理学家。1927年9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天的基础科学就是明天的应用科学。
  张存浩�D�D化学家。1928年2月23日生于山东无棣。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基础性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带动性、探索性、长期性和创造性。基础性研究的结果通常不能被精确地预见,许多重要发现的线索经常来自于意外的偶然的现象。基础性研究是一切科学研究成果的源泉,对此我们应该加以充分的认识。
  杨福家�D�D核物理学家。1936年6月11日生于上海。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例如化学与生物学相互渗透形成交叉学科�D�D生物化学,化学与物理相互渗透形成物理化学等等。认清了这一特点,就必须有广泛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好比建造高楼大厦必先打好坚实的墙基。根深叶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吴浩青�D�D物理化学家。1914年4月22日生于江苏宜兴。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仅有新的思路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干”,要自己动手做实验去检验自己的想法。
  王淦昌�D�D核物理学家。1907年5月28日生于江苏常熟。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家,不仅要重视理论,而且一定要重视实验;理论和实验结果一致当然值得高兴。但有作为的科学家特别要抓住理论与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地方,困为从这种地方会发现理论或实验的不足,有可能产生新的突破。
  周光召�D�D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1929年5月15日生于湖南长沙。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实验是理论的基础。很多新的科学理论都是始于对实验现象的观测及其结果分析得出的;而理论每向前发展一步,又必须用实验来验证。
  王阳元�D�D物理学家。1935年1月1日生于浙江宁波。199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那种为理论而搞理论的作法,是空洞的,无所归宿的,即使你竭尽思考去搞,终究也是行不通的,而要是结合实际去搞,那就大有可为了。
  李四光�D�D地质学家。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黄冈。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科学在发展,认识无止境,唯经实践活动的反复检验,认识不断充实与更新,科学理论的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
  郭令智�D�D地质学家。1914年4月4日生于湖北安陆。1993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化作力量;知识本身不是本领,知识需要通过思考,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本领。思考是中间环节,要重视思考、善于思考、这些认识既是我在科研实践中的体会,也是我继续前进的基础。
  吴阶平�D�D医学家。1917年1月22日生于江苏常州。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理性知识,对自己来说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认识是不深刻的,只有通过自己在实践中运用、验证后才能加深认识,并逐步做到运用自如。
  周光耀�D�D无机化工专家。1935年12月13日生于浙江鄞县。199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有直观洞察的想象能力,又要有步步不落空的钻研精神。攀登悬崖的人都知道,一步落空便会粉身碎骨。
  华罗庚�D�D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科学的道路上,不脚踏实地的工作,不付出艰难的劳动,就不可能前进。松松垮垮,舒舒服服,是搞不出名堂的。
  丁肇中�D�D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1994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天资不由自己来选择,机遇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即使来了也要靠人去捕捉,最可信赖的是自己的主观努力,因为它完全可以由自己来掌握。
  庄巧生�D�D遗传育种学家。1916年8月5日生于福建闽侯。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决定一个人的地位的因素,最主要的有: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品质;努力的程度及机会。要想得到较大的成功,就要发挥前者,把握后者,更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地付出辛勤劳动。
  师昌绪�D�D金属学及材料科学专家。1920年11月15日生于河北徐水。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人生苦短,想做的事太多,而自己能做的事又太少。如果要做一件事,就要用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地做好,使自己确确实实有一分收获。
  叶尚福�D�D微波专家。1938年12月14日生于四川成都。1995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学王国大公无私,人的能力有高低,成就有大小,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努力一分成果,这是永远如此的。
  谢家麟�D�D加速器物理学家。1920年8月8日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在实际工作是一丝不苟地检查自己的所作所为,逐步总结自己的经验。这样,就能够稳步地前进,获得日新月异的成就。我们要有雄心壮志,但必须避免好高鹜远,谚语说得好:“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李四光�D�D地质学家。1889年10月26日生于湖北黄冈。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每一位立志献身科学的年轻人都有远大的目标。这当然是重要的。没有目标就不会有动力,就会迷失方向,变得盲目或惘然。但是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去逼近这个目标。在走近目标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要经受许多挫折、打击和痛苦的磨练。
  杨雄里�D�D神经生理学家。1941年10月14日生于上海。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返回列表

没有更早的文章了...

下一篇:没有思想自由就没有创新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