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招损逸招祸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奉行"工作越清闲越好,活动量越轻越好"、懒于用脑、饱于口福;有的甚至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沙发和床上度过的。岂不知如此"享福"往往会因福得祸。��
营养过剩会"享福"者多贪食,天天不离佳肴美味,过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而体力消耗几乎降到了最低限度,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营养过剩,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显得体态臃肿,出现双下巴、大肚皮,动辄气喘吁吁、虚汗淋淋。��
智能降低人的大脑功能是用进废退的。事业上勤奋的人,能使大脑增加释放脑啡肽等特殊生化物质,脑内的核糖核酸含量比普通人的水平要高10%~20%。它们能促进垂体分泌神经激素多肽组成的新蛋白质分子。这种蛋白质被人们称为"记忆分子",对促进记忆和智力的发展颇有助益。而逸多劳少,不善动脑的人,由于大脑机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脑啡肽及脑内核糖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水平降低。若长期如此,则使大脑功能呈渐进性行退化,思维及智能逐渐迟纯,分析判断能力降低。这种人往往显得气量狭小,反应迟纯,懒散健忘。��
免疫力下降人体免疫功能动则盛,惰则衰,贪图安逸者甚少,久之会使肌体的免逸功能降低,加之体重超重,易于罹患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患。很多慢性病,诸如消化性溃疡、糖尿病、胆石症、心律失常等,也好发于好逸劳少的人。四体不勤,懒惰懈怠,其精力和体力无疑会走下坡路,抗病能力相应下降。很多疾病就会乘虚而入。�バ睦碚勰ス�逸者会经常沉湎于不良情绪的负体验之中,这是因为他们甘居平庸,迷恋轻闲,得过且过,事业上无所作为,自然会引起周围人们的不满以及反感,这就容易引起矛盾,造成心理负担。��
未老先衰大量事实证明,中年人的健康亦有赖于心理上的平衡,有赖于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紧张性。过逸少动可使中年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易致未老先衰。究其机理,乃是劣性心理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不良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殃及体内一系列代谢过程,贻害身心健康,进而导致早衰。有资料表明,平时心境较差,且不爱运动的中年人,其心脑可早衰10~15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要比一般人高出1~3.5倍。��
古人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也说过:"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一个人应该保持适度的紧张,不能过于空闲。贪图安逸与时代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亦危害健康,惟有勤奋才是保健之良方。
现时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悠闲使人年轻,紧张促人衰老。似乎人一紧张,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溃疡病等就会接踵而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紧张是人类经常出现的一种精神状态,是身体对来自内外环境压力所作的一种应激反应,适度的紧张不仅有利于适应工作、学习和社会,而且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医学专家发现,积极的生活方式会激发人的适应机能和遏制疾病的能力。当人们保持一定紧张度的工作与生活时,就能充分调动体内的潜在能力,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跳有力,心排出量增加,各器官组织得到充分供血和供氧,从而改善了全身的生理机能。适度的紧张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包括癌症在内的一些疾病难以发生或扩展。充实的生活内容,使人不觉空虚,精神感到愉快。体力上的必要紧张要求手脚勤快,肌肉活动增多,新陈代谢旺盛,对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脑力上的必要紧张,可给脑细胞以良好的刺激,防止脑的早衰。凡此种种,足以证明一个人如果要健康地生活是离不开适度紧张的。当然这里所指的是适度紧张,而过度紧张很可能会损害健康。��
适度紧张的实质是积极的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显然是属于消极的生活方式。研究证明,消极的生活方式会降低人体的抗病能力或加重疾病的发展。前苏联医学博士兹马诺夫期基认为,健康有赖于心理上的平衡,有赖于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紧张性,而惰性则可使人体生理功能削弱,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下降,容易诱发多种疾患。一些人上班时身体还十分健康,退下来后便感到无所适从,浑身不适,有的甚至经常患病,这与生活中失去了适度的紧张不无关系。保持适度紧张是避免人体组织"生绣"的最好办法。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