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生活 > 生活方式 > 正文内容

懒招损逸招祸

2004年01月14日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奉行"工作越清闲越好,活动量越轻越好"、懒于用脑、饱于口福;有的甚至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沙发和床上度过的。岂不知如此"享福"往往会因福得祸。��

营养过剩会"享福"者多贪食,天天不离佳肴美味,过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而体力消耗几乎降到了最低限度,热量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营养过剩,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显得体态臃肿,出现双下巴、大肚皮,动辄气喘吁吁、虚汗淋淋。��

智能降低人的大脑功能是用进废退的。事业上勤奋的人,能使大脑增加释放脑啡肽等特殊生化物质,脑内的核糖核酸含量比普通人的水平要高10%~20%。它们能促进垂体分泌神经激素多肽组成的新蛋白质分子。这种蛋白质被人们称为"记忆分子",对促进记忆和智力的发展颇有助益。而逸多劳少,不善动脑的人,由于大脑机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脑啡肽及脑内核糖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水平降低。若长期如此,则使大脑功能呈渐进性行退化,思维及智能逐渐迟纯,分析判断能力降低。这种人往往显得气量狭小,反应迟纯,懒散健忘。��

免疫力下降人体免疫功能动则盛,惰则衰,贪图安逸者甚少,久之会使肌体的免逸功能降低,加之体重超重,易于罹患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患。很多慢性病,诸如消化性溃疡、糖尿病、胆石症、心律失常等,也好发于好逸劳少的人。四体不勤,懒惰懈怠,其精力和体力无疑会走下坡路,抗病能力相应下降。很多疾病就会乘虚而入。�バ睦碚勰ス�逸者会经常沉湎于不良情绪的负体验之中,这是因为他们甘居平庸,迷恋轻闲,得过且过,事业上无所作为,自然会引起周围人们的不满以及反感,这就容易引起矛盾,造成心理负担。��

未老先衰大量事实证明,中年人的健康亦有赖于心理上的平衡,有赖于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紧张性。过逸少动可使中年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易致未老先衰。究其机理,乃是劣性心理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不良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殃及体内一系列代谢过程,贻害身心健康,进而导致早衰。有资料表明,平时心境较差,且不爱运动的中年人,其心脑可早衰10~15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要比一般人高出1~3.5倍。��

古人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也说过:"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一个人应该保持适度的紧张,不能过于空闲。贪图安逸与时代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亦危害健康,惟有勤奋才是保健之良方。

现时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悠闲使人年轻,紧张促人衰老。似乎人一紧张,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溃疡病等就会接踵而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紧张是人类经常出现的一种精神状态,是身体对来自内外环境压力所作的一种应激反应,适度的紧张不仅有利于适应工作、学习和社会,而且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医学专家发现,积极的生活方式会激发人的适应机能和遏制疾病的能力。当人们保持一定紧张度的工作与生活时,就能充分调动体内的潜在能力,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跳有力,心排出量增加,各器官组织得到充分供血和供氧,从而改善了全身的生理机能。适度的紧张可使人体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包括癌症在内的一些疾病难以发生或扩展。充实的生活内容,使人不觉空虚,精神感到愉快。体力上的必要紧张要求手脚勤快,肌肉活动增多,新陈代谢旺盛,对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脑力上的必要紧张,可给脑细胞以良好的刺激,防止脑的早衰。凡此种种,足以证明一个人如果要健康地生活是离不开适度紧张的。当然这里所指的是适度紧张,而过度紧张很可能会损害健康。��

适度紧张的实质是积极的生活方式,无所事事显然是属于消极的生活方式。研究证明,消极的生活方式会降低人体的抗病能力或加重疾病的发展。前苏联医学博士兹马诺夫期基认为,健康有赖于心理上的平衡,有赖于神经系统保持一定的紧张性,而惰性则可使人体生理功能削弱,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下降,容易诱发多种疾患。一些人上班时身体还十分健康,退下来后便感到无所适从,浑身不适,有的甚至经常患病,这与生活中失去了适度的紧张不无关系。保持适度紧张是避免人体组织"生绣"的最好办法。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懒招损逸招祸” 的相关文章

工作者与胜利者

     工作能治疗一切,尽量忙碌吧。即使是工作失败,也比无所事事好。只有放弃才是真正的失败。你应当坚信,收获之前一定先要工作   许多年前,一位聪明的老国王召集了聪明的大臣,给了他们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古今智慧录》,留传给子孙。”这些...

积极生活

  如果拿西蒙・波伏瓦(1908―1986)和汉娜・阿伦特(1906-1975)做一个比较,后者的不同寻常的本色才更充分地显示出来:西蒙・波伏瓦通过她的种种实验――包括文本方面的以及与萨特的关系等,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她个人的存在,一个叫做西蒙・波伏瓦的人曾经以这样那样的惊人骇俗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出...

一项事关国民人口素质高低的长期行动

      膳食营养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决定人口素质的遗传、营养、训练等三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学者Robert Foge教授的研究证明,北欧工业革命极盛时期经济长期增长的一半以上归因于人群体格发育的巨大变化,他为此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营养是...

劳动――古今养生之大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热爱劳动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劳动不仅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同时也使人锻炼了体魄,增长了智慧,延长了寿命。从古至今,劳动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人体和道德健康的源泉。   对于劳动养生益寿,古人早有精辟的论述。...

作家王蒙善养生

  生于1934年的作家王蒙,如今70岁了,还喜欢看动画片。可见,身为中国严肃文学代表作家的王蒙,同时也是一名普通的观众和通俗文化接受者,有着一颗未泯的童心。   王蒙的生活很有规律,只要不出远门,每天上午总要坐在电脑前忙他的创作。下午和晚上他常进行一些社交活动或陪陪家人。王蒙的休闲时光总...

论休闲

休闲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时尚,但它更是一种方式方法或是一种艺术,一种生活的艺术。   在中国的近代,即明清时代,就有人对这类生活的方法或称作“着法”的,有过总结。如在明代的《无怒轩》中,作者告诉人们撷取生活的悠闲和乐趣,有“三十六着”之说:“三十六着者,走居其一,以后依次为吃、喝、睡、坐、立,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