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天文盛宴,我们来了!

2020年01月15日
   

从夏威夷的火山到南极点的冰盖,从西班牙的山脉到南美洲的沙漠……在地球上海拔最高、最偏僻的8个野外台站,8座射电望远镜连成一张巨网,形成一架与地球等大的虚拟望远镜。如同一片田野里的向日葵,它们阵列整齐、步调一致,遥指苍茫宇宙的同一方向。在这只巨大“复眼”的凝视下,就连黑洞这样的终极深渊也无法遁形。

如此恢弘的场景、如此壮丽的事业,即便放在科幻电影中也毫不逊色。而今天,它就在现实世界中出现了。

不仅如此,科幻作品中各国精英�哿ν�心、携手应对浩瀚太空的情节也一并上演。全球30多个研究所、200多名科学家,倾尽数年心血,终于拍摄到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张黑洞照片。在这一刻,“科学无国界”有了最为具象直观的注解。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也许因为应对的是无垠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天文学是最能展现人类伟大与渺小的学科,也是国际合作最活跃、最必要的学科之一。

由欧洲、北美、东亚与智利66个天线构成的ALMA联合天文台,寻找着宇宙大爆炸后的背景遗迹;来自几十个国家、近千个研究单位的4000多位科技工作者为双中子星合并引力波的发现立下汗马功劳;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联手建设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期待为人类揭开暗能量的谜团……

天文学领域一次次史诗级的国际合作,既有科研投入巨大、单一国家难以包揽独担的现实考量,也折射出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为共同的理想和明天并肩奋斗的精神光芒。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曾经错过了20世纪天文学界国际大合作的浪潮,但在新时代的大幕开启之际,我们正以足够自信、足够开放的姿态跨步走来。

在为黑洞拍照的事件视界望远镜中,16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和部分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学者展现出卓越才智。项目协作委员会主席安东・岑苏斯充分肯定了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直接参与了位于美国夏威夷的JCMT望远镜对黑洞的观测,中国其他科研机构的多名研究人员也以不同形式参与了后期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当LAMOST等中国天文望远镜取得的数据为全世界天文学者提供源源不绝的研究素材时,当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明确表示愿为国际项目提供宝贵平台时,中国不再仅仅是合作的参与者,更将成为合作的引领者。

相信在未来的天文盛宴中,中国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核心;在未来的现实版“科幻大片”中,中国的身影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矫健!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天文盛宴,我们来了!”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