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莅临我校讲学

2020年03月07日
  2010年4月23日下午3:00,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孙钧教授莅临我校,在学术报告厅开展以“与师生们谈谈专业研究及人生感悟”为主题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张剑兴主持,团委书记卢榕炜等校领导出席了此次学术讲座。我院师生也到场参加此次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讲座上,孙钧院士就自己的的专业研究与人生感悟展开精彩的讲话,主要有五个方面:主要研究领域、在学科思维方面的一些心得和认识、对研究工作的实践和体会、教育思考与成材之路,最后是点滴人生感悟。

 

孙钧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下建筑结构与岩土力学专家,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涉及的研究领域众多,长期从事岩土力学、隧道与地下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开拓并建立了新的学科分支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对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岩土材料流变学和地下防护结构抗爆动力学等学科前沿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承担并完成了近30项“六五”、“七五”和“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种重大工程研究项目,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孙钧院士还阐述了其对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的思考,对若干子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介绍,并列出了多年来个人学科研究发展的变化:1949,基础力学;1954,工程结构,桥梁工程;1960,隧道与地下工程;1985,岩土力学与工程。

 

孙院士以岩土力学与工程为例,对在学科思维方面的一些心得和认识进行了梳理。他认为岩土力学与工程是一门既富理论内涵,又具有重要工程实用价值的学科。然而要学好这个学科,我们还需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这就涉及到了各相关子学科间的融合和渗透,并在其结合点上派生新的学科分支并衍生出新的边缘学科,这种彼此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结合的关系将成为未来趋势。孙院士还向在场的师生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研究为目的,不要停止思考!同时要从相关的其他学科中汲取新的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再结合岩土学科自身的特点,逐步形成学科自身的分析体系,用以研究自身新的问题,不断探索解决岩土问题的新路子,取诸家之长,为我作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孙院士还介绍了各门类软科学的形成和软、硬科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途径,鼓励大家开拓学科思维、思路,多创新,多原创,另辟蹊径,对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只求满足一般的工程“可用解”。

 

接着,孙院士谈到了对研究工作的实践和体会。孙院士对研究途径进行了表达并做了详细讲解: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实践又反馈作用于理论,通过反馈作用修正和完善,最终为生产实践所有。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与前提,这是孙院士始终坚持的原则。在多年的工作中,孙院士始终坚持“打开来在看”的原则,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每一个步骤,做好每一件事。

 

对于教育思考与成材之路,孙院士有着自己的想法。孙院士提醒大家:在大学刚毕业的三四年里勤于动脑,珍惜时间,养成好的习惯,积极进取。做学问要点深面广,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边学边创,并以“研究科学”和“科学研究” 为例,指出两者的不同,强调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要不停思考,勇于探索;机遇、才干、环境是孙院士认为成材的三要素,向往成功的人生,要善于抓住机遇,锻炼、培养和增长自己的聪明才干,敢于和善于迎接挑战,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德智体全民发展。

 

从主持人的声音中我们听到了对孙老的敬佩尊敬之情。大家不仅感受到了孙老的大师的风采,还有平易近人。孙老和蔼可亲的笑容拉近了大家的距离,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们的心都融化了,以至于学术的味道也变得温和了,现场的师生情不自禁地为孙老报以热情洋溢的掌声。

 

我们非常庆幸见到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工程界前辈。他给我们的讲座,让我们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工程就是这样做的,工程师也需要造诣。这个讲座突然显得意义非凡。孙老也曾经这样概括他这一路走来:“金戈铁马,利禄功名,过往云烟散:荣辱不惊,沉迷血海,博泳六十春秋。一生为自我追求而呕心沥血,Never say too old or to late to learn and to do 只图“享受生活”,洋人谓之“enjoy life”,欣何如之!”,这就是一位平凡的84岁老人不平凡的一生。

 

学习先生的治学精神,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传承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优良品质与道德风范,激励后代学子,推动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继续发展,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梦想。感谢孙老,感谢孙老给了我校师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有了更多了解当今工程前沿思想和学术动态,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莅临我校讲学” 的相关文章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