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茅以升:一生钟情于桥,致力于桥,绘就桥梁人生

2020年03月11日
  “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跨过多少山与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画意诗情。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方面,都可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用。”这段话,出自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这位中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奠基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一生钟情于桥,致力于桥,以他的奉献与奋斗,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桥梁人生。

1933年3月,正在天津北洋大学教书的茅以升几乎同时接到了两封来信,两封信不约而同地说起了同一件事,邀请茅以升到杭州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大任。看完信件,茅以升兴奋不已,他是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第一位工学博士,主攻桥梁专业,但毕业十多年除了1920年担任过南京下关惠民桥的工程顾问,1928年参加过济南黄河大桥的修理工程外,从未有机会参加更多的造桥工作。求学十余载,终于有机会学以致用,茅以升迫不及待地了解钱塘江造桥的情况。

1933年的浙江省公路里程已达3000公里,正向邻近各省连接。钱塘江北岸的沪杭甬铁路已经在建造,南岸的浙赣铁路也已从杭州萧山站通至江西玉山,一两年后就可连通江西南昌。只可惜,横亘中部的钱塘江将浙江省一分为二,两岸的铁路、公路始终无法贯通。

南北往来的百姓、货物,只能在多年前创办的南星桥义渡码头乘舟渡江。义渡虽不收费,但渡船都是人工手划,不仅费力费时,而且遇到风大或涨潮,就要封江停渡,一不小心还会发生覆舟惨剧。 一座大桥通南北,早已是两岸百姓多年的心愿。可是,钱塘江造桥,谈何容易?

钱塘江,简称钱江,别名浙江、浙河、曲江、之江等。它发源于安徽休宁的凫溪口,上游名新安江;与浙江兰溪的兰江汇合后,流经桐庐,名桐江;再前往富阳,名富春江;最后前往杭州,才名钱塘江,并由此东流入海。素以“潮高、多变、凶猛、惊险”著称的钱塘江大潮,就与这样的喇叭形河口密不可分。每当下游海潮涌来,潮水的涨落距离足有7米多高,有时甚至超过10米。上游山洪暴发时,也是江水汹涌。若上下游同时并发,再遇上台风,更是如同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凶险的江潮还不是造桥唯一的自然障碍,多年来,杭州民间一直传说“钱塘江无底”。钱塘江当然并非无底,只是钱塘江底的石层上还覆有极厚极细的流沙,深达40余米。人们平时所说的“江底”,其实是流沙层的顶部,流沙层在江水冲刷之下变幻莫测,便有了“无底”之说。

水、风、土都不同寻常,钱塘江造桥当然不简单。在建设钱塘江大桥过程中,茅以升遇到了许多难题,最先遇到的困难是桥墩打桩。大桥桥址最深处,从江底岩石层到水面大约50米,其中流沙层约占40米,桥墩不能直接建在这么厚的流沙层上。茅以升创新地提出打桩的解决方法,让桩穿过水和流沙层抵达岩石层,然后在桩上面安装沉箱,并在沉箱上方建筑墩身。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打桩也遭遇重重困难。因为混凝土桩的长度很难达到要求,而钢桩价格又太贵,所以只能选择最轻且便宜的美国进口红木桩。可江底流沙层阻力太大,打桩力度不好掌握,轻则木桩下不去,重则木桩折断。因此,茅以升和桥工处研究出“射水法”,用抽水机把江水抽到高处,然后通过水龙带将高压水直冲江底泥沙层,把泥沙层冲出一个个深洞后,再放进顶部加工成尖状的木桩,用蒸汽锤捶下,解决了打桩难题。

在钱塘江造桥过程中,茅以升创造的射水法,克服了在厚硬的流沙上难以打桩的困难;采用沉箱法,克服了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的困难;采用浮运法,利用江潮的涨落巧妙地在桥墩上架设了钢梁。在当时的情况下,一项工程能有如此多的技术创新,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极不简单。

1975年9月,茅以升带着一个坚定的意愿回到杭州:要将钱塘江桥核心工程技术档案带回大桥所在地!不久后,这批在茅以升身边四十余载的档案,千里迢迢从北京被护送回杭州故里。“过去我为人民修建了钱塘江大桥,现在我又把大桥的全部资料献给国家,这才算真正完成了国家和人民交给我的历史任务。”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在北京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但是却在天空留下了一道绚丽的彩虹。茅以升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一生所建造的桥梁将永留人间,这一颗承载着茅以升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天体也将永远遨游寰宇、光耀苍穹。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茅以升:一生钟情于桥,致力于桥,绘就桥梁人生”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月球资源与月球勘探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表面保存着自46亿年前形成以来至31亿年以前的地质活动记录,对人们认识地球、太阳系以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月球是研究地球起源与演化的最佳“标本”。   一、月球:巨大的资源宝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