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林同炎跨越半世纪的桥恋

2020年03月09日
   

南宁清晨,气候清爽宜人。5月中旬,在涛涛的邕江河边,一位苍劲的老人站在河堤上一边看图,一边用手指划着。他就是来自美国加州的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国际著名桥梁大师、美籍华人林同炎先生。林教授河边看图,是在帮助南宁设计架设凌铁大桥。

 

设计南宁凌铁大桥

 

    凌铁大桥起于南宁市中心区,西连福建路,东接植物路,横跨邕江,是双向三行线大桥。早在一年前,远在大洋彼岸的林教授便主动为该桥作设计。如今又不远万里,偕夫人亲临南宁考察,最后敲定设计方案并参加设计签字仪式。

    林教授今年89岁,精神矍铄,充满智慧。邕江河堤高出城区路面,林教授在步上台阶时,干脆不用人搀扶,健步登上。老人来到江边,十分仔细地观察了桥梁所在的位置,详细询问了邕江水位、周围及沿江建筑情况。

看完了桥址又上青秀山,为的是看看桥梁设计与整个城市是否协调。来到山顶,林教授极目远望。他说,南宁是一座很美的城市。他设计凌铁大桥,一定要与城市景观和谐。在青秀山上,林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凌铁大桥的图型,顿时喝彩声四起。凌铁大桥全长1080米,其中主桥长330米,宽25米。这座桥采用双翼式托起桥身,微弧型的桥体穿越翼间,既美丽,又壮观,且独特、有艺术美感。

 

中标巴拿马运河大桥设计

 

    1962年完工的横跨巴拿马运河的“美洲大桥”,在走过40年的岁月后,逐渐无法承受日益繁重的交通流量,当局决定兴建第二座跨运河大桥。新的跨运河大桥设计已由华裔建筑师林同炎于最近中选。

    随着内陆省份的开发和巴拿马市的拓展,巴拿马急需第二座跨运河大桥来疏解美洲铁桥的交通流量,带动经济的成长。

    铁桥另外一边的城市包括阿来汉、巧雷拉,住有许多上班族。他们抱怨说,虽然每天上下班都有交通警察在管制交通,但仍要堵在桥上一二个钟头,因此,不少上班族早上6时半就得出门赶公车上班,否则就要迟到了。巴拿马政府深知四线道的美洲大桥已经无法再负荷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因此决定兴建第二座跨运河大桥。

    巴拿马第二座跨运河大桥设计吸引多家厂商参与,华裔桥梁设计大师林同炎所代表的T.Y.Lin International-The louis Berger Group Inc.公司的设计图中选。

林同炎所设计的新跨运河大桥是大跨距悬吊式水泥桥,全长1000米,桥高80米,六线道,以水泥为主体。

 

茅以升的得意门生

 

    林同炎191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是世界著名桥梁和结构工程学家。世界上最早一个以中国人命名的科学奖,就是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林同炎奖。

1925年,14岁的林同炎考取了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他每试必冠,是校长茅以升、教授孙宝琦的得意门生。1931年毕业后,林同炎由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执教的胞兄林同济的资助,到该校工程研究院深造,获学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力矩分配法》,轰动了美国建筑界。刚到美国时,他只想着要当个小工程师,却没想到最后成了享誉国际的世界级建筑工程师。林同炎硕士毕业后曾一度留校任教。其间,他走出校门,到过旧金山、芝加哥、纽约、柏林、巴黎、伦敦等地,一路观看了许多展览和建筑,其中最使他感兴趣的就是各国的桥梁,他一一拍照,以备日后深入研究。

 

“美国预应力的功勋人”

 

    1956年他完成的力作《预应力混凝土》一书,被公认为预应力学术界的权威著作,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评选为大学最好教科书之一,翻译成日、俄、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出版。他是“美国预应力的功勋人”,被尊称为“预应力混凝土先生”。他首创的“荷载平衡法”设计理论,成为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三大基础理论之一,被尊为现代建筑的一代宗师。

    1954年,林同炎在美国创建了“预应力学会”和“林同炎国际公司”。“林同炎国际公司”在美国和世界各地设计、建造了百余座桥梁及房屋建筑,举世闻名。1972年12月23日,尼加拉瓜首都马拉瓜发生强烈地震,市中心511个街区成为一片废墟,唯独屹立着林同炎建造的一座18层的美洲银行大厦。1977年,他精心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座半面弧形的克拉巧起大桥,轰动全美,并荣获美国全国建筑设计比赛的第一名。他设计的莫斯康会议中心,被誉为是“结构计算的奇迹,也是视觉的奇迹。”1980年,上海市政府采纳了他的黄浦大桥计划。

    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为了表彰他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特殊功绩,特将该会的预应力奖改为“林同炎奖”。加州大学特别授予他“终身荣誉教授”的称号和该校最高奖状“柏克莱奖状”,并设立“林同炎纪念馆”。

    2000年,林同炎再获殊荣,成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首届OPAL奖(杰出工程及工程师奖)中的“设计类”终身成就奖得主。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林同炎跨越半世纪的桥恋”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