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院士大师们引领着世界桥梁科技潮流 他们牢牢攥紧“大国重器”

2020年04月09日
 

4月26日,我国首座海峡公铁两用桥――平潭公铁两用桥首个航道桥主塔成功封顶,屹立于世界风口。

这座“最难建的桥”的设计者――中铁大桥院4月28日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成为湖北省三家获奖单位之一。

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这家企业拥有2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国际桥梁设计大奖、国内桥梁90%以上原创技术,仍在世界桥梁史上掘进不止。

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如果有一架望远镜,此刻对准全世界的江河湖海、深山峡谷,你会发现一个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正在悄然缔造。

中部,武汉青山长江大桥南岸主塔成功封顶,刷新世界最高A型桥塔纪录;世界最大跨度双层公路悬索桥――武汉杨泗港大桥南岸锚碇完工;

西南,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箱梁拱桥――宜宾金沙江公铁两用桥主拱合龙;

东部,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进展顺利。

放眼全球,经他们设计的1000多座大跨度桥梁中,十分之一都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从受命承担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开始,大桥院因桥而生。辉煌六十年,从浩瀚东海到美丽天山,从椰岛海南到北国乌苏里江,从亚洲到非洲,1000余座大桥巍然屹立,那是大桥人向祖国交出的完美答卷。

他们眼中,没有不可能。

他们创造了“中国桥梁用钢跟着武汉走”的奇迹。上世纪七十年代,面对国外封锁技术、材料的被动局面,中铁大桥院联合钢厂自主研发出了当时被称为“争气钢”的16Mnq钢,一举冲破封锁,不辱使命;他们联合武钢自主研发出Q370、Q420、Q500桥梁结构钢,在之后设计的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铁两用、高速铁路大桥上发挥重要作用,引领中国桥梁钢升级换代。从此,业界便有了“中国桥梁用钢跟着武汉走”的说法。

他们创造了三塔悬索桥由“不可行”到“可行”的奇迹。三塔悬索桥的设计概念由于存在诸多技术难点,一直被业界视为“不可行”,在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方案设计中,中铁大桥院大胆探索大跨度铁路钢桁梁桥新结构研究,首创三索面三主桁的钢桁梁斜拉桥新结构,使高铁跨越长江从可能变为现实。解决了三塔悬索桥的中塔刚度这一世界性难题,泰州、马鞍山、鹦鹉洲大桥的成功建成,使得三塔悬索桥设计理念首次在中国得以实现。

他们创造了国产桥梁设计软件“从无到有”的奇迹。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桥院就同中科院合作,发力计算机基础应用研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拥有了自己的设计软件,并不断更新,形成了一系列桥梁设计软件,打破国际设计软件垄断,在国内同行业中是起步最早。

他们的奋斗历程,描绘出的中国桥梁科技创新、攀登世界先进水平的轨迹,勾勒出从跨河、跨江到跨海的逐级飞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桥梁力量”。

70亩土地上,走出3名院士

位于沌口经济开发区的中铁大桥院,占地70亩。小小的一方土地上,产生了多位大师。

陈新院士,我国桥梁深水基础奠基人。70年代,他主持九江长江大桥正桥基础设计,创造了“双壁钢围堰钻孔基础”方案,在我国桥梁深水基础设计和施工方面取得突破。

方秦汉院士,我国现代钢桥技术奠基人。在建南京长江大桥之前,中国还没有自己的桥梁钢。中国大规模使用国产桥梁钢,始于芜湖长江大桥,始于方秦汉的大力推荐。

秦顺全院士,开创斜拉桥无应力状态控制技术,解决了大跨度斜拉桥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工程设计大师王序森、杨进、徐恭义、高宗余、张敏,引领着我国现代悬索桥技术、高铁桥梁技术勇攀高峰。

设计了1000多座大跨桥梁的中铁大桥院,“孕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桥梁设计师。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全国设计大师、30名国家级专家、2名省级勘察设计大师在这里成名。

这里有好的平台,更有好的机制。

以“老”带“新”,写足“传承”二字。一代代老专家传承自身数十年的技术积累,让一代一代的后来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新的更高的领域攀登。

育人有道,写好“成才”二字。“跟踪式”职业规划助力人才成长,“多平台”培育实现人才技能全提升,“无限期”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创造力,一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全国杰出工程师等称号的青年桥梁设计师团队在这里成长。

截至目前,中铁大桥院荣获国际大奖1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1项,包揽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中全部7项桥梁工程,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超过200项。

“大桥院今天的成就,是伟大祖国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中铁大桥院党委书记田道明表示。这个中国桥梁设计师的摇篮,已经成为以桥梁勘测设计为核心,集咨询监理、桥隧诊治、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市政工程、轨道交通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正沿着“以桥为主、多元并进”的战略方向稳步发展。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院士大师们引领着世界桥梁科技潮流 他们牢牢攥紧“大国重器””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