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文武松:在世界桥梁科技高原上,争做高峰

2020年04月09日
  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故事。

1957年,新中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通道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在苏联工程专家的帮助下建成通车。1968年,汇聚中国工人阶级伟力,南京长江大桥历时8年建成。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长江上修建了近200座跨江桥梁,方便了每年超过180亿人次的通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南北经济的合作与发展。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成立的中铁大桥局,在65年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建成学会”“发奋追赶”“超越引领”三个阶段,正迎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新时代,如何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2月22日,中铁大桥局总经理文武松接受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他表示,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理论富矿。

 

“桥梁科技发展,绕不开两座桥”

――创新是国有建筑企业的生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为国有建筑企业,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创新是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支撑,企业要赢得竞争,必须要转变思维方式,推进全面创新创效。

多年来,我们依托“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加强桥梁基础理论研究和中长期前沿技术储备。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保证质量、提升质量,先后研制的多项关键技术,对推动中国桥梁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桥梁不断刷新纪录,整个世界为之一震。英国《每日邮报》评价:中国总会把建筑极限不断推高。

在武汉,主跨1700米的杨泗港长江大桥一跨过江,为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

在南通,主跨1092米的沪通长江大桥,将再度刷新世界公铁两用斜拉桥跨度纪录;

在镇江,主跨1092米的五峰山长江大桥,为世界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悬索桥。

这些在技术难度方面创下世界纪录的桥梁,其高度、跨度和平稳性均为世所罕见,都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这让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建桥人感到非常自豪。特别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海上桥梁制运架一体化技术和装备、高速铁路桥梁制运架一体化技术、高速铁路特大跨度斜拉桥成套建造技术和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等,一直引领着中国桥梁建设的发展,在世界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大桥局现已获得各类专利555项,其中5项为国际专利。

我认为,中国桥梁科技向前迈进,绕不开两座“桥”:一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民族气节和科技创新的时代精神,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推进。

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热情,背后是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景。我常听单位的老前辈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全国人民积极支援,能为大桥建设搬块砖都感到非常自豪。

一座座中国桥梁之所以能攻克难关、打破纪录,也是因为我们有着无与伦比的社会土壤。持续发展的经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充足的资金,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日益壮大的桥梁建设队伍,广袤的大地,无数的江河湖海,为中国桥梁建设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广阔的舞台。

从2003年至今,我们已经成功地举办了7届国际桥梁科技论坛,不断加深与世界各地的桥梁专家的交流。同是桥梁人,他们羡慕地对我们说,“作为建桥人,你们是幸福的。我们既没有那么多的大江大海,也没有雄厚的资金技术等力量支撑。桥梁科技的未来在中国!”

 

“以品质求生存,靠品牌打天下”

――瞄准高质量发展观大势谋全局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认为,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企业就是以品质求生存,靠品牌打天下。

如果说过去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那么未来需要解决的则是“从多到好”“好上加好”;如果说以前发展靠的是拼要素、拼资源、拼投入,那么未来则要靠创新、靠技术、靠人才。

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观大势,谋全局。

观大势,建筑企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在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建设、雄安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交通强国、“一带一路”等战略指导下,国内建筑市场总量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保持较大规模;国际产能合作的持续深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也为国有建筑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提供了难得机遇。

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秩序将更加注重依法合规、更加注重质量安全、更加注重守信履约、更加注重和谐共赢、更加注重绿色环保、更加注重科学高效、更加注重创新应用,PPP投资、工程总承包、建筑工业化、企业国际化将成为建筑业转型的四个主要方向。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势而制。”身处这样的大势,国有建筑企业必须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宏观经济建设中的内在逻辑,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发展大势,把自身的发展放到新时代的大局下去谋划、去把握,在坚定正确方向中抢占竞争制高点。

谋全局,就是要系统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补齐短板,做强长板,把企业的肌体调整到最佳状态。

总体来看,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瓶颈期、建设任务高质量落实的风险期。面对这样的形势,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有品质的发展作为基本信仰和价值追求,推进企业各方面均衡增长,实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统一、总量和结构的统一、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的统一。

 

“在高原上争高峰”

――打赢提质增效攻坚战

 

尽管我国桥梁建设已达到世界水平,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桥梁科技跻身世界桥梁科技高原之时,欧洲、日本、美国、韩国已纷纷提出要建设使用寿命长达200年、300年,甚至使用寿命更长的大桥,这对桥梁科技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立足“高原”攀登“高峰”,自然也成为中国桥梁界的新动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我们要在此目标指引下克难奋进、砥砺前行。我们要从“世界水平”到“世界一流”,实现新目标、新任务,需要新手段、新动力。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需要不断构筑企业核心专长的创新能力。这当中,既包括技术创新能力,也包括机制、模式的创新能力。

勇攀科技创新高峰。依托“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加强桥梁基础理论研究和中长期前沿技术储备。同时,紧跟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步伐,布局企业大数据建设工程,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建造进程,为建设科技强国、在质量强国、交通强国的战略引领下,不断擦亮中国桥梁建设的品牌。

承揽项目很难,干好项目更难。建桥铺路,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产品,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根本,必须始终把质量作为核心。项目中标,既是社会和市场对企业的认可,也是风险和压力对企业的考验。推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应该是一个大概念,既包含产品的质量,也包含创新的质量、效益的质量、队伍的质量、职工生活的质量。实现这些,必须坚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在干好项目上下功夫,确保实现“产值上得去、质量有保证、成本能控制、效益有保障、增产更增收、提质更提效”。

在做强主业的同时,也要创新提升多种经营实力。要统筹提升特种工程施工、桥梁病害诊治、桥梁远控服务、桥梁技术咨询等行业影响力,做强做优“桥梁+”业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业发展提供更坚强的保障。

“桥何名欤?曰奋斗。”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的这一名言,在新时代更显可贵。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创新引擎的强大动力在社会经济和国际竞争中更加凸显。我们要坚持“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展现建桥国家队品牌形象和竞争实力,打赢提质增效攻坚战,跟上新时代的脚步。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文武松:在世界桥梁科技高原上,争做高峰” 的相关文章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不要只盯着诺贝尔奖

  当今世界,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诺贝尔奖情结”,对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孜孜以求、志在必得,甚至有关部门还制定了20年得诺贝尔奖的计划。却不知即使现在就做出了可得诺贝尔奖的成果,20年后也未必能得诺贝尔奖。重大的科学发现过了二三十年才得诺贝尔奖的是常有的事,没能得诺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