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向世界展示中国跨度 ――武汉建桥人引领中国桥梁建设

2020年04月09日
  11月4日至6日,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400余名桥梁专家齐聚武汉,参加题为“开启建设交通强国新时代,打造中国桥梁建设新名片”的2017中国桥博会,突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共谋桥梁科技创新与发展,共享世界桥梁最前沿技术和产品。

湖北武汉,以“中国建桥之都”享誉世界。在中国建成的大桥中,约80%由中铁大桥局、中铁大桥院等武汉企业承建或参建。目前宜宾以下长江流域所有桥梁共135座,由武汉企业承建或参建的就有近百座。已连续举办六届的中国桥博会推动“武汉造”不断走向世界,促进国际桥梁科技交流与合作,为这座城市建桥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世界建桥看中国,中国建桥看武汉

 

记者从2017中国桥博会上获悉,目前全国共有公路桥梁80.53万座,高铁桥梁累计长度超过高铁线路2.2万公里总长的50%。世界排名前十位的跨海大桥,中国占6座;世界排名前十位的斜拉桥,中国占7座;世界排名前十位的悬索桥,中国占6座;世界排名前十位的拱桥,中国占6座……还有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和被英国卫报称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等。桥梁已经成为中国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奋力迈进过程中,展示给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世界建桥看中国,中国建桥看武汉。武汉目前已拥有1300余座桥梁,被誉为“桥梁博物馆”。

一个多月前,由武汉企业中铁大桥局承建的世界跨度最大双层公路悬索桥――杨泗港长江大桥南岸锚碇完工。“主跨1700米”“单根主缆承受拉力足可吊起一艘航母”“仅南锚碇体积就达到30多万立方米,重达80万吨”……这座大桥的一项项尺寸刷新着世界纪录。除此之外,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双塔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我国首座超千米跨径公铁两用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我国第一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中国企业在海外承接的最大桥梁工程――孟加拉帕德玛大桥等,均由武汉桥梁企业设计建造。武汉集聚了桥梁建设的勘测设计、科学研究、工程施工、装备研发、材料研制、钢结构加工、旧桥维修加固等方面的企业,形成了完整的桥梁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武汉桥梁产业已达到千亿级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建桥之都。“桥梁是中国名片,而这张名片,武汉最亮。”中铁大桥院总工程师高宗余如是说。

从建造“中国桥”到建造“世界桥”,“武汉造”桥梁正串联起深化改革开放的蓝图,也串联起“一带一路”沿线和世界人民追求稳定繁荣的梦想。

 

传承建桥文化,建设交通强国

 

桥梁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

两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以赵州桥为代表的石拱桥。从简单的独木桥到今天的钢铁大桥;从单一的梁桥到浮桥、索桥、拱桥、纤道桥等;建桥的材料从以木料为主,到以石料为主,再到以钢铁和钢筋混凝土为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武汉与桥梁有着不解渊源,“建桥文化”在武汉有着特殊地位。九省通衢、两江交汇,使武汉成为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而长江却是一道始终无法跨越的天堑。1957年,“万里长江第一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从建成起就成为武汉最耀眼的地标,浓缩着城市的记忆和文化。受大桥建成影响,当时好多武汉出生的小孩儿,不约而同地起名“大桥”“建桥”“一桥”,翻开各家的老相册,恐怕都少不了以大桥为背景的照片。建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武汉打造中国建桥之都的沃土。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是武汉建桥文化的基因。从起步跟学到超越引领,武汉建桥正是现代中国桥梁的缩影。环境的恶劣、功能的多样、经济的考量、美观的需要,让中国桥梁建设的每次突破,都带来工艺与经验的积累、技术与装备的创新。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介绍:“武汉长江大桥当年摸索的建桥技术,早已被更先进、更经济的工艺所取代。万里长江第一桥,为我国桥梁建设者们播下了自主创新的自信种子,我们也正在进一步深入研究海上桥梁建造技术,对接‘中国制造2025’计划,加快中国桥梁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传承建桥文化,建设交通强国,已经成为武汉建桥人的精神追求。“建设交通强国,需要交通行业各领域各方面共同担当、共同作为,勇当先锋、勇做表率。”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伟表示,“湖北省和武汉市在支持交通事业发展方面积极搭建融合发展平台,特别是桥梁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已迈出了坚实步伐。”

60多年来,以中铁大桥局、中铁大桥院等为代表的武汉桥梁企业从大江大河走向山区和海洋,从国内走向海外,涵盖了斜拉桥、悬索桥、拱桥等各类桥型,推动了桥梁科技、工艺、装备、材料的不断发展,始终在为打造“世界一流建桥国家队”不懈奋斗。

从长江到黄河,从湖泊到峡谷,从近海到海外,以武汉“建桥军团”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建设者正以奋发有为、精益求精的姿态,突破着桥梁建设的科技难题,展示着中国文化自信,展现着不断创新、攻坚克难的大国工匠精神,引领着新时代跨入交通强国的新征程。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向世界展示中国跨度 ――武汉建桥人引领中国桥梁建设”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