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柳卫平:从原子到恒星,核物理是他的科研“圆心”

2020年06月29日
 

 

人物档案

柳卫平,从事核物理和核天体物理研究,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亚洲核物理联合会(ANPhA)主席、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抗辐射国家级应用中心主任。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劳动模范、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等奖项。

 

 

“核物理研究就像一个奇妙的游戏,我和同事如同一个个大小孩’,合起伙来‘搭积木’,共同还原核物理的终极真相。”

恒星如何演化?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从何而来?近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核基础和核数据创新团队联合国内外6家科研院所的同行,通过在串列加速器上对核天体物理反应的高精度测量,加深了人类对恒星演化的理解。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这个学科国内外竞争非常激烈,我们能够一直保持相对领先地位,得益于不满足现状、总想去做一些更有挑战性的研究和探索。”对原子能院副院长、核基础和核数据创新团队带头人之一的柳卫平来说,这也是他个人科研心得的浓缩。

 

用最微观的研究解决最宏大的问题

 

休闲西服、休闲鞋、双肩包,柳卫平的着装符合人们对科研人员的常规印象。但有别于一般科研人员,柳卫平非常健谈,他将外向的性格归因于多元化的成长经历:生于沈阳,3岁到北京,辗转浙江,9岁去贵州,17岁又从贵州考到北京大学。

柳卫平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与生俱来。在物质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十万个为什么》成为柳卫平的启蒙读物,书甚至被翻烂。

受在民航系统工作的父亲影响,柳卫平从小喜欢航模。1977年,15岁的柳卫平还是贵州一名初三学生。他给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办公室写了封信,大意是自己特别喜欢航模,但又缺乏资料,能不能给寄点?让柳卫平没想到的是,对方真的给寄来了资料。他喜出望外,找来几个同伴一起,让航模飞了起来。

“我当时的梦想其实是考北航,做飞机设计师,去设计大飞机。”让柳卫平没想到的是,梦想在高考后发生了改变。按照高考成绩,柳卫平可以选择北大或者清华。“当时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北大在贵州招生的技术物理系带了物理两个字,所以我选了核物理。”

机缘巧合进了北大后,柳卫平对外界看来晦涩的核物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是研究微观世界的,但能量密度又特别高,可以说是用最微观的研究解决最宏大的问题。核物理研究就像一个奇妙的游戏,我和同事如同一个个‘大小孩’,合起伙来‘搭积木’,共同还原核物理的终极真相。”

 

开启探索核物理世界的大门

 

1987年,25岁的柳卫平被选派到日本理化所做访问学者。

当时,日本理化所新建成一座回旋加速器。柳卫平一到日本,国际知名核物理学家谷�x勇夫(Tanihata)教授就任命他为寻找新核素的课题组负责人。在日本理化所加速器中心历史上,这是首次由外国人担此重任。

柳卫平迎来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挑战。“既然让我负责,我就一定要把项目做好。”不服输的柳卫平凭借扎实的知识基础,刻苦钻研,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寻找新核素的方案。

遗憾的是,临实验前,加速器的半导体探测器受潮影响使用,不得已换了另外一个探测器,结果后者分辨率不够高,实验的成果只在内部刊登,没有发表在学术刊物上。

“假如那个探测器没坏,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研究成果了。”但柳卫平庆幸的是,该实验开启了自己探索核物理世界的大门,进一步增强了探索的兴趣和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此后日本和美国使用了与柳卫平上述实验类似的构想,最终合成和鉴别了包括镓-61、锗-63两个核素在内的一系列丰质子新核素。

 

填补次级放射性核束物理实验空白

 

1989年,柳卫平作为访问学者的期限已满,面对日本理化所负责人的竭力挽留,他还是回来了。

“与其做装备精良的发动机上的一个齿轮,不如做一个相对比较粗糙的发动机的重要大梁。”写在日记本上的一句话,透露了柳卫平的心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次级放射性核束的研究与应用方兴未艾,但从事这方面研究首先得有一个产生次级放射性束流线的实验装置。

1990年,28岁的柳卫平和56岁的原子能院核物理所研究员白希祥结成老少搭档,开始了对这一课题的探索。

自己白手起家建造实验装置,难度和挑战不言而喻。柳卫平形容,就像“要自己制造出一台照相机再学习照相一样”,一切要从零开始。

为设计出实验装置,柳卫平拼命学习以前没有涉及的知识,和白希祥开展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计算和实验。为节约资金,他们甚至从退役10多年的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上,拆下两极磁铁和四极透镜作为主要部件用在了新装置上。

1993年11月20日,当柳卫平和同事们在荧光纸上看到代表出束成功的束斑时,他激动极了――首战告捷!

这是一条立足现有条件、具有先进物理思想和技术路线的束流线,并在世界上首次产生了低能碳-11和氟-17次级束,其技术水平与美国、日本同类装置相当,填补了我国在次级放射性核束物理实验和应用领域的空白!

有了自己设计的“照相机”,柳卫平开始琢磨如何拍摄好照片。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就发现了太阳中微子失踪现象,但几十年都难以定论,急需用不同的测量方案对中微子产生截面进行交叉验证。

1995年,柳卫平从一份文献上得到灵感,并和白希祥一起,经过反复计算,提出并实施了一个独特的次级束流线实验方案,得出了“太阳中微子失踪现象来源于非核物理截面因素”的科学结论。

这个实验成果的相关论文当时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发表,成为该刊创立40年来第一次发表的中国实验核物理领域的论文。

 

在锦屏开展核天体物理实验

 

面对成绩,柳卫平却有着极强危机感,觉得必须开拓新领域。

这几年,他正带领他的团队在地下数千米的锦屏开展核天体物理实验,探究宇宙中的元素起源和恒星演化。“我们将向核天体物理研究领域最关键的‘圣杯’反应的直接测量发起冲击。”

柳卫平不仅能力强,而且还甘当人梯。2000年7月,他开始担任原子能院核物理所所长。

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里有很多重要的电子元器件。卫星在太空中飞行时受到强烈的空间电离辐射,元器件会失效。柳卫平课题组原来做的是重离子核物理基础研究,为了成功转变研究方向,他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挑选出新的课题组带头人,带领团队开始做电子元器件的抗辐射加固研究。如今这个方向已蓬勃发展成为国家级抗辐射应用中心。

当年与柳卫平同窗四年的40多位同学,出国的出国,经商的经商,搞研究的也早已跳出了核物理这个圈子,只有柳卫平等少数人还坚持在核物理领域的前沿探秘。

中子,是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之一,不带电,很容易打进原子核内引起各种核反应。或许,正因对中子有着深刻的理解,柳卫平的人生也与中子有了几分相似:做科研时,像实验室里的高速中子,不断去探索原子核物理的科学前沿;走上管理岗位,又像反应堆中的低速中子,引发裂变反应,把科研人员集体的智慧激发出来。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柳卫平:从原子到恒星,核物理是他的科研“圆心””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