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智识分子――饶毅眼中的周光召

2021年04月04日
 

 

【注】饶毅: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知识分子》主编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学者是否好,不看外行的毁誉,而在业内的口碑;

 

伯乐是否好,不看选马的数量,而在他们的影响;

 

领导是否好,不看在位的权势,而在退后的声誉。

 

写批评文章容易。但是,颂扬做过领导的人,容易怕受误解而胆怯。本文是八年前写了几段停笔,到写的对象已多年不任领导职位的现在方完稿。

 

我非常佩服周光召先生:他是中国近三十年最杰出的科技界领袖。他是一位有多种才华、成就卓著的智识分子。

 

周先生成长于外敌入侵年代,工作在动荡年代,成就于中国较多方面条件较差的年代。

 

周先生经历丰富,成就卓著。他既在理论物理有建树,也对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横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他担任行政领导后,又为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极少有,世界也不多见。

 

周先生从未改变其学者本质。他长期对科学有本能的好奇。与他交往过的国内外科学家,都不难体会他知识渊博、思想深刻。他很关注并了解一些生命科学研究,满怀兴趣,而且提出有趣和有见解的问题。

 

周先生担任领导,不是做官、而是做事。他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初期,国家领导由于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和眼光有限,曾公开表示不支持中国发展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周先生忍辱负重,积极工作,保持中国科学的基本力量,并坚持进行改革。也许可以说,中国科学院近30年以来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是确立所长负责制。这个改革,对于中国科学院的发展,迄今仍然起到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对的一个缺憾是,校长负责制是迄今国家未能在教育部门确立的一项重要改革,成为长期困扰相当多大学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周先生任人唯贤,支持了多种人才。他选拔的科学院副院长,来源不限于科学院,而包括大学和其他不很受注意的科研单位。他的支持,已经被证明有先见之明。这也影响了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协等。

 

周先生特别支持年轻人。中国的有些领导(可能相当大的部分)把职位当成权力,把自己当成利益分配者。而周先生发现和支持很多年轻人,判断他们的专长,看重他们的才华和人品,了解他们的需要,支持尚未得到广泛认可的一线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发明者。

 

周先生支持人和事,并非次次都对。任何一个像他一样支持过这么多人和事者,也不可能都对。他的出发点首先是出于公心,而且总体而言,他的成功率较高,失误率较低。

 

周先生还客串过风险投资家。80年代到90年代初,科学院因为多种原因鼓励部分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发展领域,他们创业过程中常需科学院支持。到一定规模,会希望周先生参与决策。“联想”便是其中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当时的情况下,科学院能支持出联想这样一个大型企业,就是很大的成功。其中几个关键时刻,科学院冒了相当大的风险。风险投资,不要求次次成功,而需要几次大的成功。周先生的客串,可能一些专业风险投资家也钦佩。

 

周先生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1989年 6月左右,他亲自乘车送多位访华的国外科学家去机场,不仅用语言说明国际交流对中国的重要,而且以自己的行动感动国外科学家,使他们迅速恢复与中国的学术交往。他还直接找到国家领导人,得以保证在科学院内不进行整肃。一般在这样的时候,关心自己利益的官员是跑得越远越好,而另外一些人可能简单激动而于事无补。周先生在夹缝中果敢而稳妥地处理好了许多事情。为了中国的科学事业,在紧急时刻,他亲自对外对内做的这些事情,个人风险很大,而迄今知情者不多。

 

周先生考虑全局利益,而不拘于局部利益。这在我国担任领导职位者中比较少见。他自己是清华的本科生、北大的研究生,以后在科研院所。他支持的人和事业,不限于他领导的部门,当然更不限于物理相关的专业。仅就我所知,他支持过多位生命科学领域从事基础和应用的研究者。

 

周先生有机遇好的时候,也有机遇差的时候,他都尽可能做好。可能很多人会想到他机遇好的时候,但他任院长时期的中国科学院,在国家重视、经费支持和社会环境等方面,都不能算好。科学院和大学很多人出国,有些所最强的中青年大部分走了。所长能继续维持就不错,甚至难以找到好的所长。而周先生不仅坚持了,还做了必要的、至今仍在起作用的改革。这让人不禁感叹,如果当时有更好的机遇,周先生可能带来较显著的量和质的飞跃。

 

我和周先生的交往始于1995年。对人的尊重不该来源于权力地位或者收入,而是真才实学和为人。以前我也年轻气盛过。对于担任官职的,我先不信其能力,因为中国报刊可信度有限,我也怀疑对于那时国内宣传的学者。因为我无物理学专长,不能判断物理学家,最早使我认识到周先生是杰出物理学家的,不是报刊上对两弹一星的报道,而是偶尔读到李政道说的(大意):不仅在你们里面,就是在我们里面,周光召也是佼佼者。周光召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后,有一次在国外,我听到他的发言,觉得其内容令人印象深刻。

 

鲁白、梅林和我1995年开始到中国做一些工作,首先得到周先生支持。那时,我们仨都是助理教授。但是,周光召和许智宏老师着力支持我们开始做的两件事情(在上海办实验室和在中国开小型高质量科学会议),都长期延续:上海的实验室后来融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会议,1998年第一次在北京召开后,移师香港,迄今已经11年,可能还是中国最有交流成效的科学会议。

 

德国科学家施瓦茨和我主持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时期,我也听说德国马普学会对周先生的赞誉。对于王晓东主持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这个科学体制改革的试验,周先生不仅了解情况,而且在危机时刻大力帮助。

 

写这样的短文,是记述简单的感受,希望让接触中国科学家还不多或不全面的人看到中国更多的方面。中国是由努力工作的人、不工作的人和做负功的人组成的。也许各个国家都是这样,但是相当多的人担心中国后两类太多了。那些有才能而又诚心为中国工作的人,他们的成就和风范激励我们更多的人尽力为中国进步而努力。对于我个人来说,决定全时回国,可能内心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受周先生这样的科学家感动有关,他们都是在艰苦情况下在国内做出非凡的工作的。而我们的条件,至少是硬件,比那时好多了。看到在中国科技界从领导层到基层都有令人钦佩者,应该增强大家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希望更多的人能从周光召先生的实践中体会其精神,能多做一些我们时代条件所允许的更好的工作。

 

2002年4月13日动笔,2010年3月22日完稿,4月2日定稿。 发表于2010年4月《科学文化评论》。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智识分子――饶毅眼中的周光召”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