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何继善:为中国工业找“口粮”

2021年12月05日
 

2019年1月28日下午,记者一行驱车前往中南大学探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先生。何继善院士身材高大,虽已85岁高龄,却依旧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此前,在北京举行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何继善院士创立的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这也是国土资源领域首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谈及获奖,何继善院士十分谦虚地说:“不算了不起,我们的成果只是洪流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1934年,何继善生于湖南浏阳的一个小山村。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曾四度失学,随家人颠沛流离。为了养家糊口,还没读完高中的何继善成为湘东钨矿的一名矿工,一干就是4年。

探矿的艰辛让何继善暗下决心,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为新中国寻找“工业口粮”。1956年,何继善通过自学考上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他来到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地质系任教。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湖南代表团捧回一张无人认领的奖状。后来证实,获奖成果就是名不见经传的何继善摇着手摇计算机得来的。

何继善感慨道,改革开放的洪流不仅把自己推向了大有可为的科研道路,更推动了中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其中就包括能源行业。

何继善一生致力于为地球“把脉”,创立了双频激电法、伪随机信号电法和广域电磁法等地球物理探测领域的重大理论方法。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必须依赖地面装置“透视”地球,电磁波法就类似于给地球做CT扫描。由于地下电磁波方程求解极其困难,近50年国际通行的CSAMT法都是基于简化后的平面波方程,探测深度只有1.5千米,测量误差较大。

何继善一路追本溯源,历时20多年,终于发明出广域电磁法,建立起以曲面波为核心的电磁勘探理论,让三维电磁勘探成为可能。

何继善又自筹经费,研发出来勘探设备。在一场“危机矿山电磁方法有效性比对”的实验中,10多种国内外仪器齐聚安徽冬瓜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比武”。最终,欧美仪器纷纷败下阵来――CSAMT法平均误差率高达61.82%,而广域电磁法平均误差率只有0.96%。

实验数据表明,广域电磁法的勘探深度达8000米,探测深度、分辨率和信号强度分别是CSAMT法的5倍、8倍和125倍,为油气勘探、深部找矿、地质灾害防治、城市物探、潜艇探测等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

为了不断完善理论和设备,何继善院士至今仍活跃在深山荒漠等勘探一线。在何继善院士看来,国家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他说:“我们需要更多更清洁的能源。国家建设到了新的时期,对资源探测的要求更高,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何继善:为中国工业找“口粮””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