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中国第一高楼”总工程师周予启:用“工匠精神”为中国品质代言

2021年12月11日
 

从“北京第一高楼”国贸三期到“华北第一高楼”天津津塔,再到“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这些摩天大楼正不断拔高着城市的天际线。“超高层建筑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产物。”在这些建筑作品的总工程师周予启看来,它们的符号意义远不止是城市地标的变迁,更彰显了寻求突破的“中国高度”和追求卓越的“中国速度”。

18年前,周予启还是项目的基层技术员;如今,他已是建筑行业岩土专家,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总工程师。由他主持建造的建筑工程捧得了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全国建设工程优秀项目管理成果一等奖,他本人则被中国建筑推选为国资委“最美一线工程师”。挑战最深基坑,擎起摩天大楼,周予启用始终如一的精益求精,诠释着“大国工匠”的品质。

 

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就永远无法进步

 

刚过不惑之年的周予启已是建筑业界小有名气的岩土专家,由他主持建造的超高层建筑更是行业内众所周知的“明星”项目。而回想18年前,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后,本想从事地质研究的周予启却机缘巧合来到中建一局,自此与建筑行业结下不解之缘。

由于公司的同事大多是施工建筑专业或工民建专业出身,一开始,周予启觉得自己所学的岩石工程专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随着咱们国家经济发展,房建业务也处于蓬勃兴起的阶段,我在建筑行业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渐认清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企业中能够学有所用,甚至在建筑行业大有可为。”在企业中找准定位后,周予启顺利度过了行业转换的适应期,也建立了清晰的奋斗目标。

至今,周予启仍清楚地记得工作前三年,与工友们同吃同住,一起拉水泥管的日子。“在施工工地,我们住的是简陋的仓库,即使在七八月,仍会因为夜晚的凉意难以入睡。有时还会从被窝里突然钻出两只蟋蟀。不过,我自己也是从农村考出来的,住宿伙食相对差一点,并不足以打垮我。”

周予启既能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将施工现场管理得井然有序,又能凭着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农民工兄弟一起绑钢筋、拉水泥管、打桩,保障施工进度。很快,周予启开始担任项目的技术管理人员,承接的项目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周予启直言,刚成为大项目的总工程师时,他并不像现在这么“淡定”。“小项目工程少、人员少,所有事情都可控,完成的质量也心中有数。而作为大项目的管理者,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前瞻性,能够对未来形成准确的预判。好在我年轻,有激情、有活力,可以用自己的勤奋弥补经验的不足。”

“一个人如果一直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就永远没有进步。”18年,是周予启由基层技术员做到世界500强三级核心子企业总工程师的成长与努力,也是他对建筑行业始终如一的热爱与执着,更是他迎难而上挑战自我的坚持与勇气。

 

征服“中国最深基坑”为“中国品质”代言

 

2014年12月,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工程顺利封顶。周予启登上楼顶拍了张照片,面对镜头,他终于放心地笑了。他曾不止一次地说:“只有大楼封顶才能证明基坑是安全的!”在擎起摩天大楼的背后,是周予启征服“中国最深基坑”时精益求精的专注、敢于突破的创新和运筹帷幄的担当。

平安金融中心的基坑离深圳交通大动脉1号线只有6米,离最近的站点不到2米,这里每天的人流量上百万。按照国家规定,基坑施工引起的地铁变形不能超过4毫米。平安中心的基坑最深处达60米,由于地处闹市,施工区域狭窄,只能一次性开挖,周予启面对的挑战可想而知。

“谁让你们把站厅的地面砸了!地铁无法正常运营你们负得了责吗?”当一封处罚书摆在周予启眼前时,他的回答胸有成竹:“砸地砖是为了给地下岩土注浆,防止因为侧压力大变形,地铁才能更安全!”

虽然早已是注册岩土工程师,周予启并没有仗着自己的“老资格”自大,而是精心准备了几套施工方案与深圳地铁的专家们商议。最终,周予启首次将“袖筏管注浆”施工工艺引入房建领域,征服了专家论证小组。经监测,深圳地铁1号线变形不到2毫米。2014年,周予启总结的“袖阀管注浆施工”通过了北京市级工法审定。

在施工过程中,周予启通过创新技术克服的困难可不止地铁。平安金融中心地处深圳中心区,基坑下面几乎集全了所有城市管线,关系到附近上万人的日常生活。周予启通过减慢注浆管的提升速度,完美解决了加固强度与管线安全之间的矛盾。

要将8根直径达8米、抗压承载力超过10万吨的擎天巨柱打进地下60米深处,就必须攻破深圳地下硬度最强的微风化花岗岩。周予启调来青藏铁路施工中用到的德国宝峨旋挖钻机,把工程桩与地壳紧紧连接在一起。

当公众用“楼歪歪”“楼脆脆”调侃房屋质量事故频发的建筑行业,周予启却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为“中国品质”做了最形象的代言。

 

坚持“工匠精神”让每一栋建筑成为精品

 

今年两会上,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引发了社会强烈关注。在周予启心中,“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短平快,导致建筑物没有达到该有的品质需求。所以,我觉得”工匠精神“其实是要让我们克服浮躁的情绪,通过这种精雕细琢,提升产品质量。”

当周予启成功将C100混凝土泵送到1000米的高度,完美解决了困扰世界建筑界的难题,人类建造千米建筑已经不再是梦想。然而,与一味追求建筑高度相比,周予启更看重建筑质量。“想打造建筑业的‘中国品质’,最需要把工程的地基打牢,把埋在地下的基础做好,才能做成良心工程。”

周予启笑称自己是“地下工作者”,但在同行眼中,他是“上天入地”的英雄。万丈高楼基坑起,为了保证大楼稳如泰山,周予启愿意一次次深入到地下勘探、专研、检测。“有一句老话叫‘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些地下工程开工没有回头箭,容不得后悔。所以,我们要保证中国品质,首先就要从基础做起,精益求精。”

虽然建筑施工行业并不像各种新兴行业引人注目,但周予启认为,这个行业还有更多提升的空间。“我觉得未来的建筑行业应该倡导绿色建筑、绿色施工,通过先进的手段,不断提升建筑技术生产力。”

提升技术生产率是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周予启说,过去,通过引进国外的技术、装备、施工工法,我国建筑行业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时候,如果我们还依赖引进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不行的。所以,我认为未来的建筑行业,应该在科技创新、科技创效,发挥‘工匠精神’,把我们每一个建筑产品都能做成建筑精品。”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第一高楼”总工程师周予启:用“工匠精神”为中国品质代言”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