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缅怀叶笃正院士:大师远去 云悲海思

2023年08月26日
 

 

他,被很多人称为“宗师”。

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以及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

他,开拓了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理论框架等一系列科学思想;

他,曾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国际气象界“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并于2005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家;在学生眼中,他是可敬可爱的师长。

然而,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2013年10月16日18时35分,著名大气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国际著名气象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叶笃正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8岁。消息一出,云悲海思。

 

“用生命谱写了精彩的人生”

 

得知恩师与世长辞,中科院院士曾庆存非常沉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曾庆存回忆说,最后一次见到恩师,是在今年春节去叶先生家中探望。“当时叶先生的听力已经下降得很厉害,只能通过纸张上的文字来交流。”

10月16日下午4点,听闻恩师病重的消息,中科院院士吴国雄急忙赶到医院,一直陪伴在叶先生身边。

“叶先生是一位非常坚定的爱国者,他将国外的先进科学理念引入国内,为推动中国大气物理学的发展、为国际气象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吴国雄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沉重地说。

在吴国雄的印象中,叶笃正是一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人。“他在担任中科院副院长乃至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期间,待人一直很谦和,完全没有架子。在学术研究上,他非常善于吸收各类先进思想,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卓有成效。”

“昨天刚从空间中心领取了赵九章中青年科学家奖,正准备这几天将这个喜讯告诉老师,噩耗却传来了,让人非常难以接受。”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黄刚以博文悼念恩师,“你用生命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会在您的精神指引下让中国大气科学再创辉煌!”

 

而这也是所有“叶门”学生的心声。

 

“中国的大舞台给了我极大的表演空间”

1916年2月,叶笃正出生在天津市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内向的他在科研上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年纪轻轻便蜚声国际。

1945年,叶笃正被公派到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气象学家罗斯贝,成为芝加哥大学大气环流研究团队成员。

勤奋、聪颖的叶笃正在美国《气象杂志》上发表的博士论文《大气中的能量频散》,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三部经典著作之一,使他蜚声国际气象学界,成为以罗斯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主要成员之一。然而,叶笃正却希望尽快回国,为新中国的大气科学研究出一份力。

从1950年回国后的60多年来,叶笃正一直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历经十年的考察研究,他和同事终于系统地建立起青藏高原气象学。如今,国际气象学界在研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都接受并运用了该研究成果。

1957年,叶笃正和同事开创性地研究了东亚环流的季节变化,在国际气象学界引起极大关注。时至今日,他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大都得到了实践检验。

2003年,《世界气象组织通报》载文指出,叶笃正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最早指出大气化学研究的必要性,为全球变化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因为科研上的开创性,叶笃正被很多人称为“宗师”。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在谈到自己的学术成就时总是强调,荣誉应该属于集体。

曾有友人问叶笃正是否后悔回国。他说:“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再有天赋的演员离开舞台都会变得黯然失色。中国的大舞台给了我极大的表演空间,有那么多优秀同行和我一起工作,我不后悔。”

至今,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很多科研人员都记得叶笃正的这句话:“一个科学工作者一生的经历就好像是一出戏。这出戏要成功,有两个必需的条件:一是要有一个舞台,中科院和大气物理所给了我这个舞台;同时,还要有众多的演员,彼此帮助,彼此和谐,这出戏才能够演出成功。”

 

“我的学生一定要比我好”

 

谈及叶笃正,吴国雄回忆说,1977年,他跟随叶笃正攻读研究生,其间单位推荐他出国留学,考试成绩也合格。但吴国雄舍不得离开恩师,打算留在叶先生身边继续学习。但没想到叶先生坚持把他送出国去,“他说,中国封闭了很多年,需要多出去了解大气领域的最新信息,学成后可以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气科学与气象学研究还比较落后,叶先生把当时国际上最前沿的动力气象学知识带回祖国,他的梦想就是成立气象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或‘东亚学派’。”曾庆存回忆道。

提起恩师,曾庆存的感动之情溢于言表。“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叶先生负责给我们上动力气象学方面的课,尽管当时课只上了两个月,他不见得认识我,但在我决定去苏联留学定导师时,他花了一个晚上帮我分析。”

“现在的大气物理学西有以罗斯贝教授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学派’,东有以基伯尔教授为代表的‘莫斯科学派’,如果你跟基伯尔学习,回来后,我们两个学派就可以优势互补了。”至今,曾庆存仍记得叶笃正当时的回答。

“我的学生一定要比我好,学生就是要有超越老师的精神,否则科学如何进步?”这是叶笃正常说的一句话。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缅怀叶笃正院士:大师远去 云悲海思”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