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嫦娥6号要解决最”老“的问题

2024年06月12日

 

 

“月亮怎么来的?”“探月对地球有什么作用?”2023年6月15日,在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大会暨第二届中关村商业航天大会上,中科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以《月球开发利用的前景》为题的讲演中提到,深空探测是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而月球探测则是起点。

 

 

欧阳自远曾概括自己职业生涯,是由“地”向“天”的转变。公开资料显示,欧阳自远于195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勘探系,后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录取为矿床学副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长江中下游铁矿与铜矿的成因与找矿方向。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拉开了人类空间时代到来的维度。

“我很好奇,什么是空间时代?在我找矿的时候,人家制造的卫星已经在天上绕着地球转了几圈。我后来想,我们中国也会走向空间时代的。”欧阳自远决心为迎接空间时代做准备,此时作为研究生的欧阳自远还没毕业。

随着新一轮探月高潮的开始,人们已经认识到,月球探测在推动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社会效益。中国的月球探测经历了35年(1958-1993)的跟踪调研与综合分析。其间,开展了地外物资研究,培养了一支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队伍,并提出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设想。

1978年,欧阳自远联合其他科学家,开展了对一份月岩样品的研究,并发表了不少重要研究论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月球科学的发展。此后,他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又完成“中国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第一期绕月探测立项,并正式将其命名为“嫦娥工程”,欧阳自远被任命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

月球探测不仅可以拓展月球科学的认知边界,也可以为深刻认识地球的宜居性演化提供思路和视角。

据欧阳自远介绍,自古以来,对于月球的成因有4种学说:一种是同源说。月球与地球一样,同在太阳系中形成,两者类似“兄妹”关系;一种是俘虏说。太阳系中存在很多小天体,月球行经地球时,被地球的万有引力所俘获。类似地球的“养子”;一种是裂变说。月球可以填满太平洋,当地球处在熔融状态,因旋转过快,将部分物质甩了出去,甩出去的部分形成了月球;一种是碰撞说。地球形成不久,一个与火星大小的天体在太阳系乱窜,后与地球发生了碰撞,碰撞的碎块最终形成了月球。

有些学说没有证据验证,有的学说则被证明有误。“不过,被其他天体碰撞后,地球被撞歪了23.5度。歪得太妙了。”欧阳自远说,撞歪后,地球才有了春夏秋冬四季,一边自转,一边公转。

他告诉记者,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还使生命从海洋向陆地迁徙。太阳系天体中,由于地月间距离相对较近,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约为太阳对地球潮汐作用的2.2倍,并远远大于其他天体对地球的潮汐作用。以月球为主的潮汐作用引起地球海水的潮起潮落,当月球的潮汐力作用于涨潮的海面,力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海水与海床的摩擦作用,对地球的自转有牵制,长期积累的结果使地球的自转速度减慢,逐渐使每天时间变长。

此外,月球还抵御了一部分小天体撞击地球的灾难。一些太空中游荡的小天体、陨石等,在遇上月球时会被它的引力吸引,撞向月球,由于月球表面没有大气,陨星体可以长驱直入,毫无阻拦地冲向月面。保护地球免受撞击。

我国对于月球探测的整体战略部署可以归纳为“探、登、驻”。探指的是无人月球探测;登指的是建立月球科研站,实现载人登月;驻指的是建设月球基地开发和驻扎。而关于探月工程,可归纳为“绕、落、回”。“绕”,即发射能够长期环绕月球对月球进行遥感探测的卫星;“落”,即落到月球表面完成一系列科考工作;“回”,从月球上采样返回。

2007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实现绕月飞行。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矿物与物质分类的含量分布、探测4万-40万公里的地月空间环境、探测月壤厚度并估算氦-3资源量成为了此次“嫦娥一号”的科学目标。

“我们必须要做的比别人好,并且还有别人没做过的。”欧阳自远说,其他几项目标别人也做过,但这次我们估算出了月球上氦-3的资源量。我国科学家估算出月球上有110万吨左右,至少可以解决人类未来一万年能源的需求。据介绍,氦-3是未来核聚变发电重要的资源。

在欧阳自远看来,月球的开发利用前景将支撑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需要,并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重大作用。例如,月球表面有丰富稳定的太阳能。经计算,月球上,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为1.353千瓦/平方米。每年到达月球范围内的太阳光辐射能量大约为12万亿千瓦。相当于目前地球上一年人工所产生总能量的2.5万倍。

有专家指出,在月球上每隔经度120度各建一个太阳能电站,或者在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各建一个太阳能电站,然后联结成网。围绕月球1.1万公里长的赤道建一条太阳能发电带,由机器人进行管理运作。它将能产生13万亿千瓦太阳能,并且连续不断。然后将 电能转化为微波束和激光束,数条直径达20公里的天线将它们传回地球的接收站,再由地面发电站将微波束和激光束重新转换为电能。通过这种方式发的电可以满足全世界的用电需要。

开发利用的不只是月球上丰富的斜长岩、克里普岩、玄武岩,月球没有气候变化、没有磁场、地质构造稳定等特殊环境,也可以为研制特殊的生物制品和新材料提供便利。欧阳自远举例,在月球上发射一个同等重量的火箭,其使用到的能量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不久前,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有关负责人签署了《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关于在嫦娥六号月球探测任务上搭载月表负离子分析仪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航天局与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关于在嫦娥六号月球采样任务中开展科学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明确在中方嫦娥六号任务上搭载欧方研制的月表负离子分析仪,进行月表原位反向散射和溅射负离子探测,开展行星科学的基础问题研究等问题。

而此次欧阳自远也表示,“‘嫦娥6号’要解决最‘老’的问题,是要把月球历史做得更完备,一定要对人类把月球讲清楚。对于月球科学,我们中国要做出关键性的重大贡献。”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嫦娥6号要解决最”老“的问题”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