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追记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侯伯宇:一年工作364.5天

2024年06月23日
   

“以创新湮灭顽疾之痛苦,以创新来消灭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国际竞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顽强攀顶,以作为最后的礼物。”

――这是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侯氏理论”创立者、西北大学教授侯伯宇,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写在日记本上的一段话。

 

志在云天

 

侯伯宇的父亲侯镜如,是黄埔一期学生、国民党陆军上将,改革开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从少年时起,侯伯宇就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科学救国,做出更好的武器”。他喜好数理,并于1947年和1948年,两次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新中国成立前夕,侯伯宇满腔热血,毅然放弃了在台湾大学学习和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刚刚在清华大学安顿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涌动着爱国热情的他,决定放弃学业,投笔从戎。他是班里第一个主动要求参加志愿军的学生,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大学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倾囊捐出。

1953年,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迫切需要既懂外语又有数理基础的人才,侯伯宇毅然赴辽宁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翻译科当了一名俄语翻译。

1956年,国家提倡“向科学进军”,为实现科学报国的理想,他考取了西北大学物理系,并以优异的成绩提前毕业。后来,他以数学100分、物理99分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

1973年,43岁的侯伯宇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在西北大学从事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的教学研究工作,一干就是37年。

在侯伯宇眼中,祖国的需要就是他的最高选择。

上世纪80年代,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以优厚待遇邀请他前去任教,都被他一一婉言谢绝。他说:“西部更需要我,那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感慨地说:“侯伯宇勤奋万分,以研究物理和教书育人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命运多舛

 

由于父亲曾是国民党上将、自己曾在台湾读书3个月的“历史问题”,在1955年的“肃反”中,侯伯宇遭受了批斗,1957年还差点被打成“右派”。“文革”中,导师张宗燧遭遇抄家和批斗,侯伯宇再次受到牵连。

但是,侯伯宇矢志不渝,他先后3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在50岁那年终于圆了心愿。从此,“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和对党的事业的不懈追求,伴随了他的一生。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侯伯宇就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1983年,侯伯宇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著名的“侯氏理论”,这是世界上以中国人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2006年,侯伯宇以76岁的高龄,向“数学中的几何Langlands纲领如何在量子场论和弦理论中实现”――这一当今国际数学物理前沿的交叉领域发起了冲击,并组织来自国内数学界和物理学界的一流学者参与到课题中。

正当侯伯宇雄心勃勃地在理论物理的战场上全力鏖战时,不幸又一次降临了……

2007年8月,77岁的侯伯宇同往常一样,正在办公室专注于课题研究,噩耗却从天而降:他唯一的儿子和唯一的孙子在加拿大遭遇车祸,双双遇难!

在这天塌地陷般的巨大打击之下,侯伯宇第一次中断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手头工作,放下桌上散乱的文件,提上包就往家走。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侯伯宇就回到了办公室;第三天,他又站到了讲台上!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可说,作为侯老师的同事和好友,他当时一直不敢打电话给侯老师,怕引起他的悲痛。大概在出事后不到两个星期,侯伯宇却打来电话让他去西安讨论课题。

“突然间,侯老师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吴可说,“整个上午,他强忍着老年丧子、丧孙的人生最大之痛,和我讨论学术。讨论之后,他想起了不幸的儿孙……”

天妒英才。2009年底,侯伯宇在国际数理学界前沿领域研究方面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正当他打算向友人告知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时,却又遭遇了当头一棒――他被确诊患上了膀胱癌。

手术后一个多月,侯伯宇病情继续恶化。学生们陪同他做检查的时候,他却拿起最新的论文和大家讨论起来。

在最后一次被推去做检查时,他对推轮椅的护士说:“请你推慢一点儿,我要看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侯伯宇挂念的,依然是陪伴他一生的科研……

 

生命若虹

 

“导师一生成果卓著,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实话实说,科学研究早已融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至于科研成果能给他本人带来怎样的声望和利益,并不在他的考虑之中。”学生石康杰说。

有一次,他的学生帮助他整理科学院院士申报材料时发现,他居然舍弃了发表在影响广泛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

侯伯宇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真正的学术价值不及另一些论文,所以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为了使西北大学的物理学科后继有人,他主动辞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他说:“我最适宜的岗位是科研第一线。虽然物理学界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多数已不在科研第一线,但我感到自己还有精力,在难得的科学春天里,继续与同事及学生一同向国际学术前沿冲刺。”

“我哥他知道,走的了已经回不来了,而他已经感到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所以他一定要拼命地往前冲,要完成他这一生努力的目标。”侯伯宇的弟弟侯伯文说。

侯伯宇从来不过生日,但他的学生感觉可能老师的生日已经不多了,就给他买了一个蛋糕。侯伯宇看到后说:“别弄这些,有时间,你们赶快把那个方向的文章写出来。”

对他来讲,追求科学没有休息时间,他一年工作364.5天,只有大年初一上午才休息。他的家里挂着“闲谈请勿超过15分钟”的字条,提醒客人。

侯伯文曾和哥哥开玩笑:“你的研究什么时候能带来经济效益?”侯伯宇淡淡地回答:“两百年以后吧!”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追记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侯伯宇:一年工作364.5天”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不要只盯着诺贝尔奖

  当今世界,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诺贝尔奖情结”,对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孜孜以求、志在必得,甚至有关部门还制定了20年得诺贝尔奖的计划。却不知即使现在就做出了可得诺贝尔奖的成果,20年后也未必能得诺贝尔奖。重大的科学发现过了二三十年才得诺贝尔奖的是常有的事,没能得诺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