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内容

侯外庐西大治校

2024年03月17日
 

 

侯外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教育学家。他的教育观念及教育实践和西北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1950年3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发命令,任命侯外庐为西北大学校长。侯外庐的一生(1903―1987年)是革命与学术相结合的一生,他在中国社会史和中国思想史研究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他同时是教育家,这一点需要加以介绍。

侯外庐在任西北大学校长以前,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过哈尔滨大学、北平大学、香港达德学院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北师大历史系主任等职。1950年7月,侯校长履任后,面对西大百废待兴的状况,提出“建设人民的新西大”,必须“坚决地改造,逐步地实现”,“我们要建立新校风、新学风、新研究风,总名曰‘新三风’”。即依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树立师生互助,教学相长的新校风;依靠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有纪律的教学制度,创造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工作的新学风;依靠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培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研究风。这在建设新西大中坚实地迈出了第一步。

侯外庐主持西大校政工作,十分注重党的领导,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主张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执行。他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需要建立制度。为此他提出“三三制”,为改革课堂讨论提出“四有”(有准备、有发言、有争论、有总结)和“四定”(定时、定地、定题、定教师参加)等办法。他说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搞好几个重要的关系:即党群关系、团群关系、师生关系、学校与同学关系、教授与职员关系、学校与教育部关系。这几种关系如果有一种搞不好,就会使我们新教学制度的落实受到影响。但“搞好师生关系是执行新教学制度的重要关键”,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是教职工服务的对象。侯外庐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经常深入到课堂和食堂中去,听取学生的反映和意见。他要求教师要站在“为人民教学”的立场上,任劳任怨地教育学生;同学们要站在“为人民学习”的立场上,尊敬老师,虚心学习。

为改革教学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侯外庐提出了“三三制”,即学习8小时,睡眠8小时,娱乐及其他集体活动8小时。“三三制”也是含有讲课、自学和辅导三个因素的教学制度。

尊重和爱护人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是侯校长治校的一个显著特点。他认为“师资是学校的根本”,他十分尊重学校的专家和教授,并要求学校职能部门为教师创造较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赢得了学校专家学者对校长的尊敬和支持。已故著名教授岳�『恪⒂莺暾�、张西堂、龙际云、方乘、张伯声、傅角今、杨永芳、刘亦衍、李中宪、王成组和至今健在的百岁老人王耀东教授,都曾受到侯校长的尊重和热情关怀。因此,在当时设备差、生活较困难的条件下,这批教授都能兢兢业业工作,很少有人要求离开学校。同时,侯校长还不拘一格从全国延聘学者名流来校任教,先后聘请了李述礼、林伦彦、陈登原、陈直、楼公凯、姚学敏、黄晖、朱勃、沈石年等人及一批中青年教师。这样就大大充实和加强了西北大学的师资队伍,为以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侯校长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对他们积极帮助,耐心引导,从编写教材到课堂讲授都很关心。他常对青年教师说:“讲课切忌呆板,要讲得生动些,使学生容易接受。”在工作上他善于“加码”压担子。他曾对一位教师说:“我看你刚能肩负50斤,我立即加码到60斤,你能挑起60斤的担子,我立即让你挑70斤,这样你们就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前进提高”,他把这种“层层加码法”和“下水游泳法”看作是培养青年教师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培养方法是成功的。

由于侯外庐在任西北大学校长的几年里(1950―1958年),工作成绩突出,受到中央教育部领导的表扬,据当时有关文件称:“前派人赴各地视察,所得结果,以西北大学情形为最好,进步最快,一切生机勃勃,有条有理”,并号召各校“向西大看齐”。但侯校长却谦虚地说:“在西大任职期间,的确是有了一些成效,这里,我要着重指出的是,当时学校重大问题都和校党组织的领导人商量,互相配合得到大力的支持,这是保证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我个人的作用,离开这个关键,就等于零。”他还说,我们要有新的奉公守法精神,即奉人民勤务员之“公”,守政府政策之“法”。这些警世之言,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今年10月15日,是西北大学百年华诞,在弘扬学校优良传统,总结办学经验时,我们更加思念老校长――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侯外庐先生,他的治校经验和教育思想是十分宝贵的教育遗产。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侯外庐西大治校” 的相关文章

上海人

                         ...

北大之精神

     今日为母校二十九周年纪念,令人发生深切之印象。现学校既受军阀之摧残而暂时消灭,但今天之纪念会,仍能在杭州举行,聚昔日师友同学至二百数十人之多,可见吾北大形质暂时虽去,而北大之精神则依然存在。   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

中国教育忧思录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蕉岭。在香港就读于沙田小学,培正中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主修数学。仅3年就修完全部课程,进入美国加州柏克莱分校,追随时代微积分几何大师陈省身深造。1978年,年仅29岁时攻破几何学上的难题--"卡比拉猜想",轰动国际数学界...

师道尊严

  中国人分析日本发达和成功的原因,多半会举出日本人勤奋、日本模式的管理、团结和协作精神、善于吸收别人的优点等等。而日本人回答这个问题,则往往说日本最重视教育。的确,即使在战后最艰难的年代,人们勒紧肚子也要发展教育。到今天,像日本这样人人有文化,家家订报纸的国家,已是世界罕见的奇迹。与此相应,整...

什么是人文精神?

    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象耶鲁大学, 理工科在美国仅仅是二、三流水平,但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于她为 学生所提供的人文教育。杨振宁讲如果一个大学的系在国际上排名前二十就是一流, 这话不假。但即使有若干这样的系,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

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

     在教育部去年下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之后,全国各地教育系统纷纷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并加快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步伐。福建省教育厅迅速成立了“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并于6月5日召开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出台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