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精神重视探究行为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和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重视智力因素轻视非智力因素,重理论轻实践,经常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才能,使原本独具创意的学生常常变得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应变能力差,把学生赶到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狭路上去了,这是当前中国学校教育的一大弊端。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对公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可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例如,犹太民族虽然经历了历史上最深重的苦难,但却创造了世界上令人惊叹的成就,他们不仅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经济奇迹,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一大批如马克思、达尔文、爱因斯坦等杰出的天才。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占15.47%;在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占28%。正如美藉犹太人赫伯特・布朗在回答为什么犹太人获诺贝尔奖比例这么高的问题时所说的:这些完全得益于对孩子的良好教育,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由此可见,对学生创新理念和自主意识的培养,不仅对其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民族、对社会发展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世纪到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增强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迎接新世纪的历史使命,也是跨世纪的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正确培养、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
所谓创新意识,通常表现为一种创新理念、创新思维、自主意识、变革态度等。对学生来说其创新意识又通常表现为异想天开或是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特征,具有广泛性、个体性与基础性特征,是形成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创新能力则是创新意识外化的行为表现,它带有明显的成果性、综合性的特征,并有一定的能力要求。从创新意识到创新能力表现为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行为则成为这二者之间的纽带与媒介。探究行为主要指学生自身对客观环境的参与,或是对客观环境所做出的主观能动的反应行为和反应活动。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就在于对其环境做出的种种探究行为,这种探究行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与其自身特点相吻合的求奇、求新、求变的精神状态及思维方式、独立观念与自主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各种能力。学生的探究行为既是创新意识向创新能力发展的过渡阶段,同时又是其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对学生探究行为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不断满足学生的探究需要,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理解、支持和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以不断提高探究行为的发展水平,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其探究行为通常带有明显的探奇性、兴趣性、想象性、尝试性,甚至表现为某种“破坏性”和异想天开的特点。如何正确对待与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萌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一个教育者所面临的跨世纪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有一个民主宽松的创造环境氛围。
青少年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有强烈的参与环境的尝试动机及尝试行为,目的是为了了解事物的原本面貌,体验尝试的过程,因而大多带有大胆冒险、想当然、反常态的特点,由此也就多少带有不合理性和不安全性。例如在化学、物理课实验中,教师一再强调注意事项,以防发生试管爆炸、触电等事故,但有个别学生偏要故意违反操作规程,来尝试爆炸和触电的“感觉”。面对学生的尝试行为,教师不能简单的批评与训斥,而应详细了解他们尝试行为的实质是想了解什么、体验什么、探究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尝试条件,鼓励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有益的探究行为,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尝试愿望,并针对尝试过程与结果,对他们进行指导,以提高其探究行为的教育价值。
其次,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和发言。
学生们的提问是借助教师力量对周围环境和教学内容进行认识上的探求行为,他们通过质疑问难来了解事物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并从中培养求异思想和创造想象,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作为教师要倾听他们的提问和发言,无论有无意义都要认真对待,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参与他们的讨论,修正补充他们的错误和不足,并通过问题解答和问题分析,不断提高他们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水平,以提高他们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积极开展校内外活动。
学生的探究行为大量表现在课外的各种活动之中,他们以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或是对所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执着的探索、采集和收藏,或是利用现有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一些小玩意,或是通过角色扮演、物体构建、情境活动等途径,以满足其再现成人世界和探究客观世界的愿望。尽管这些活动不具有成人行为的价值,但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明显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探究活动的材料、工具、场地、时间、机会等环境条件,鼓励他们的探究精神,展示他们的创新才能,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精神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学校和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视为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自觉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更广阔的教育空间,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