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精神 > 学习成才 > 正文内容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2019年06月29日
   

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

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聚在一堂,令我感激得很,但有一件,还要请诸君原谅:因为我一个月以来,都带着些病,勉强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长的讲演,恐怕有负诸君期望哩。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在学校学的各门学科,不过是做人所需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目的,任凭你把这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否成个人还是问题。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

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俱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判断力。

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要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

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这总体智慧的养成:第一,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它,叫它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到如何繁难的事,我都有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它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浑浊的脑筋,着实将养它,叫它变成清明。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仁是普遍人格之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但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现的,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来。即彼我互感互发,成为一体,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讲人格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

换句话说,宇宙即人生,人生即宇宙,我们人格与宇宙无二区别。体验得这一道理,就叫仁者。然则他为何不忧?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乾”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所以《论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忧呢?

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

为什么?

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

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总之,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其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

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着。

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得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

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做到这一步,非时刻做磨炼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炼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

诸君呀!你千万别以为得些断片的知识,就算是有学问呀。如果想做成一个人,知识越多越好;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越多越坏。……天下最伤心之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步地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啊!现在你所厌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那么,学校之外,当然有许多学问,读一卷经,翻一部史,到处都可发现诸君的良师呀!

诸君啊,醒醒罢!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学习的障碍

      前一阵子坐公共汽车,正是数九隆冬的时节,手握冷冰冰的钢制扶手,寒意顿生。   同在这座城市运行的公共汽车,每天交叉跑动,乘客你上我下,其中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线路很细心,一入冬便用厚厚的绒布将扶手包住,这种简便易行、人性化的措施赢得了乘客的好评。...

全天候学习

      著名作家王蒙在漫话人生时,兴致勃勃地谈到学习。他说:“学习是全天候的、与生俱始,与生俱终。”以至他详细阐发到:每个人的学习时间是24小时,每周的学习日是7天,没有假期没有休止,甚至睡眠中你仍然在记忆,仍然在温习,仍然在琢磨,仍然在酝酿,仍然在苦恼...

我国人均年阅读图书4.5本 仅为日本的九分之一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称,我国人均年阅读量仅为日本的九分之一   记者从在成都举行的2010年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了解到,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远远低于周边的日韩国家,仅为日本国民年阅读量的九分之一。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介绍说,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

曾国藩强调读书要“三贵”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一生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曾国藩读了一辈子书,在读书上是非常有心得的。在曾国藩家书中,他经常告诫自己的亲人一定要多读书,还教给他们读书方法,归纳起来,他主要强调了“三贵”。了解这些读书方法,对于我们读...

读高层次的书才能改变人生

      书这件东西是专门给懂得精神享受、有精神进取的人准备的。当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草木自生自灭,鸟兽自来自去,史前世界全靠物质的生态自然调节。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调节系统―――精神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高尔基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惟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书,就如攒钱,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效果,于长远处却有大收获。 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读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