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精神 > 学习成才 > 正文内容

“晚清第一人才”陶澍求学四法

2021年02月07日
   

【人物简介】陶澍,(1778-1839),清代两江总督。清安化县人。字子霖,号云汀,自称桃花渔者,印心石屋主人,晚岁自称髯樵。乾隆四十三年(1778)生魔域,殁于1839年。

陶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同时也是了不起的文学家。他的成就来自于他渊博的学识,离不开他不寻常的求学方法。

 

自学自修

陶澍提倡自学自修。他在钟山、尊经书院讲课时就给学生制订了自学自修的学习方法。规定每月一课,学生齐集听课,课后学生领卷归家,检籍研究,五日交卷,定期考试。

自学自修也是陶澍学习的秘诀。由于父亲要靠坐馆谋生,加上社会活动多,只能靠业余时间给陶澍授课,多数时间全靠陶澍自学。陶澍十二岁时,随父亲蜗居在学宫(今安化一中校园内)边临时搭建的工棚里,白天父亲忙于修建南宝塔的事务,陶澍就伏在自己用石头搭建的案上习字作文。

父亲每授一课,陶澍没有停留在理解、背诵课文上,而是如数拟作。摸拟仿作是训练作文能力的传统方法。陶澍在《涧东诗钞序》中回忆:“余年总角,先子授以《古诗十九首》,余即日如数拟呈。”《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七首是:“忆昨得君书,读之心不忘;展转纳怀袖,恐灭又置箱。”陶澍学习后拟作一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父亲阅后大加赞赏,认为初学就得古意,尤其是“灭”字应用得当。

 

刻苦攻读

陶澍认为“刻苦为入门著脚之方”,是立大志、干事业的基础。他在丁忧期间主讲于澧阳书院,写了一副 “台接囊萤,如车武子方称学者;池临洗墨,看范稀文何等秀才”的楹联鼓励学生,希望学生效法“二贤”刻苦学习。陶澍在离开澧阳书院时写了四首七律留别学生。其中“但使在熔金可炼,应知垂溜石能穿”的句子就是激励学生持之以恒学习的。

陶澍幼年家贫,后来诗文中有“老屋不三间,瓦缺无全椽,左右交众木,支撑防其颠。清风出四壁,星月摇床边……或数日断炊,先妣黄安人携不孝等躬采藜藿以佐食”句子。可见陶澍从小要分担家务,如其他农家子弟一样,要砍柴、放牛、随大人到资江捕鱼。如何做到学习与家务两不误?父亲以自己为例传授了学习之法。“从前他每次去探望陶澍的外公外婆,自出家门开始,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一边走一边默诵《礼记》,走到梅子岭,正好把《礼记》诵完一遍。

这样走起来既不觉累,又能温故知新。”(陶今《我的先祖陶澍》)陶澍从小效法父亲,把做家务、采藜藿及下地劳动当成了难得的学习时间,培养了坚韧不拔的钉子精神。而其赠当年同学王慎典“红药授书怀北郭,青灯读易想南园”的对联,则道出了当时攻书学子的普遍状态:先生以红笔给学生圈读,学生就着油灯读书。

相传陶澍九岁时就辍学回家放牛。每日把两头水牛赶到河洲荒滩上或溪边洼地,让牛自行觅食,然后捧书自读。传说他所放的牛虽然走田埂窜庄稼地觅食嫩草,却从来不踩坏也不吃庄稼。有一次因迷书忘记了驱牛回家,陶澍睡到半夜才突然想起,急忙点起火把寻找。这时牛圈里响起了“嗡吭!嗡吭”的叫声,原来牛早已自行归栏了。陶澍天生富贵可驱万物的传说因此在当地传开。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故事反应了陶澍对知识的渴望。也是陶澍九岁那年,有一天陶澍看着一人挑着一担书,便连呼停下,并找了几本翻阅起来。挑书者连续几次询问买不买?陶澍想买可又没有钱,只好用“等一等”来搪塞。待陶澍翻了一遍,便说:“我晓得了,不买了!”“晓得了?”挑书者满脸猜疑,拿起一本书点了几个地方考起陶澍来,陶澍对答如流,个字不差。挑书者惊叹不己,伸出拇指连呼“神童”。

 

“学为有用”

陶澍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主张“通经学古而致诸用也。”他在澧阳书院主讲时,要求学生“循名责实”,学到真实学问,做到“言为有物,学为有用”。他组织学生讨论《尚书・禹贡》,还指导学生涉猎政治,带领学生深入安乡、洞庭、松滋、枝江调查研究,然后给学生命题作文。他自己写出了《荆州江沱九江说》,今天仍是一篇重要的区域地理作品。

少年的陶澍深受父亲的学风薰陶。他父亲萸江先生是一名私塾教师,“其立课……以通经为本,尝谓:‘经熟则义理熟,而言之有物’”。(《例赠儒林郎翰林院编修显考萸江府君行述》)陶澍七岁时曾跟随父亲在岳麓书院读书,受到当时湖湘务实学风影响,从小就养成了“学为有用”的学风。他善于抓要点、抓实质,善于推陈出新。他少年的作品就视眼开阔,意境深邃。陶澍十四岁时所写的《十五国风次序》,提出了“人穷则返本,乱极则思治”的观点。陶澍十二岁时,当时的县令余肇锡在学宫看到陶澍的诗文,非常欣赏,称赞“小儿学语半未成,闻声已具食牛力。”

 

“为学必先立志”

陶澍在《苏州、正谊两书院告示》中指出:“为学之要,为学必先立志,为学必须植品……”他认为“当童蒙时,天真未凿。习其事而未能了其为”,主张“孩童知爱,少长知教”,从而“感发其良知,使涣然有所持循。以至于义精仁熟之域”。

这也是陶澍的切身之言。陶澍少时也贪玩,父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一旦“发现陶澍稍有懈怠,必要惩罚……手板有时会打得通红,痛得拿不起书”。(《我的先祖陶澍》)陶澍在《例赠儒林郎翰林院编修显考萸江府君行述》追忆:“府君每语以古今可敬可畏之事,以感发增志气……惟偷惰必戒。”

在父亲的鞭策下,陶澍少年时便立下远大的志向。他在赠书怀一弟“临时备陈贤者责,读书须得古人心”的对联中就指出要以贤者为目标,自觉刻苦学习的心历路程。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晚清第一人才”陶澍求学四法” 的相关文章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高尔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是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革命导师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主要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散文诗《海燕》,长篇小说《母亲》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列宁...

阅读,让人的灵魂走向高远

    主讲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

为学与做人

    编者按 本文是梁启超先生1922年在苏州学生联合会上的讲演。在讲演中,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通过知育、情育、意育,教人做到不惑、不忧、不惧。他鼓励青年,用意志战胜欲望,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今日我们重拾此文,纪念这位世纪伟人。 &nb...

追忆朱光亚对载人航天的战略思考

  2014年12月25日是“两弹元勋”朱光亚诞辰90周年。为此,中央电视台拍摄了朱光亚先生的纪录片。今年9月25日,我接受了摄制组的采访,较详细地介绍了朱光亚先生对载人航天的战略思考。 863计划航天领域在朱先生的直接领导下,用5年时间完成了我国载人航天的论证工作。在论证中,朱...

王家范:我的大学时代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家范先生所著《明清江南史丛稿》于今年上半年由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上海)有限公司出版,本文节选该书附录《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存稿》,期待读者由此可以了解王先生的大学生活,一道体味平民子弟如何亲历历史,以及进入史学领域。...